观音信仰源自於佛教,观世音的形象则在中国民间经受了长期的演变。观音,又称观世音、观自在,是中国化的佛教信仰的重要的菩萨之一。民间对他的崇拜极盛,老百姓称他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而对於他的来历,民众多数不怎了然。
按梵文译音「阿缚卢积多伊湿成罗」,意译为自在,又名观世音。对译名的差异,原由於佛典中的具体解释也不尽相同。从在中国民间的实际影响看,《法华经》中的说法,较易被人接受。那经中说:「佛告无尽意菩萨: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这麽说来,所谓观世音,是寻声救苦的意思,就是说他能观其声音,救度大众。但音只能「听」,何以能「观」?原来菩萨有六根互用的神通,既可以耳见,也可以眼听,算不得稀奇。观音所修持的法门,称大悲行解脱法门,据《华严经》说,善财童子参访观音时,请问应学何菩萨行,观音对他说:菩萨应学的法门无量无边。但在这无量无边的法门中,我是修学大悲行解脱法门。所以观音被称为大悲观世音,与他有关的咒语、拜忏,也简称为大悲咒、大悲忏。
佛经中说观音神通广大,能够寻声救苦,化解人的灾难,正是民间对观音崇拜特别虔诚,特别普遍的基础。因为中国人的信佛,愿意走涅槃得道的路的是少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自然为念佛者所向往,但更主要的却是祈求现实的利益。寻求解决当下直接现实的苦难而不耐烦等到死後解脱,是中国人信仰习俗的一个重要特点,观世音的形象,正好符合这种心态。所以从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布达拉宫名因观音而起。「布达拉」与「普陀」都是观音住处「补怛洛迦」的音译。)到东海之中的普陀山,乃至千家万户,都有其足迹。
而且,观音的形象在中国也有很大变化。中国人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向往重塑了观音的形象。在印度的传说中,观音与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三者合称为西方三圣。观音原是男身大丈夫相,居於补怛洛迦山。不过到了中国,他却渐渐以女相行世,人称「观音娘娘」。元代管道升(赵孟頫的夫人)撰观世音菩萨传略,说观音是妙庄严国王第三女,名妙善。大约刊於元代的《三教搜神大全》也记载说,她是北阙国妙庄严王的三公主,叫做妙善,修成正果,玉帝封她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南无灵感观世音菩萨。显然,这是中国人依据自己的理解和以往的一些传说,改造过的观音形象。即如玉帝赐封,便全是中国人的特有思想方法的体现。在印度佛教的传说中,天帝是佛的侍卫,而在中国,教权、神权无论在现实中还是在观念上,都不可能高於政权尤其是皇帝的权力,许多神仙和高僧大德的封号例由皇帝御赐。观音的形象在中国曾得到改造,由此可见一斑。在中国汉地寺庙中看到的观音,至少是元代以後塑的,几乎全是女相。佛教徒对人们解释说,菩萨本没有男女之分,他们是超出於性别的,只是随人之需,现其容相。所以现男相方便就现男相,现女相方便就现女相。由於崇拜之盛,民众又以自己的理解和心态去想象观音的形像,所以在民间形成的观音造型十分丰富,有海岛观音、白衣观音、鱼篮观音、千手千眼观音,等等。
道观中供观音,主要是为了满足信众的需要,也与长期来的三教合一思想有关。中国民众的宗教信仰带有很浓厚的功利色彩,所以对於膜拜的神仙、佛、菩萨本来归属於哪一派,并不怎麽认真计较。所以进什麽庙烧香,见哪一位神道瞌头,都没有绝对的规定,不像西方国家的宗教徒,一旦皈依了某种宗教,就不可再去崇拜其它的神。当然在佛寺道观中原有自己对本身神灵菩萨的一些设定,但在长期的演变中,互相借鉴互相渗透的情形都是常有的。某些乡间民众自己立的庙,其中神仙、菩萨与人鬼同供一堂,就更普遍了。观音菩萨是佛菩萨中在中国民间被供奉最多的一位。据清代的赵翼说,观音、关帝和神仙中的吕洞宾,是接受香火最多的。吕原属道教,关帝於宋代就是道教的重要神将,明代应道士之请,被尊为帝,以後在神圣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关帝庙当然也都归入道教系统。而原来是佛教菩萨的观音,也由於民众的信仰需求所致,走进了道观。旧时上海有个红庙,正名叫保安司徒庙,系道士从佛教徒那儿买下房产,所以其中原供的观音便保留下来。一次庙火灾,为重建之需便另雕一座观音。不想後来清理火场,原来的观音像居然安然无恙,於是两尊观音同供於庙中。从这一例子中可以看到,道观供观音主要的是出於满足民众信仰的需要并加上寺庙宫观本身的沿革中的某些因素所造成的。
道教吸收观音之後,一般称为慈航大士。
当然,从道观本身来说,能够接纳观音,也是由於长期来的三教合一思潮,为之做了思想上的准备。还是很早的时候,比如说南朝陶宏景时,便表现出某种吸收佛教部分内容,也与儒学友好共处的情形。佛道两教长期互相吸引,从南北朝历隋唐,直至宋元明清,一直没有断过。人们比较了解道教对佛教某些内容的吸引,不大了解佛教对道教的吸收。其实这种吸收完全是相互的。顺便举个例了,道教的北斗星君便於唐代进入佛教密宗,唐玄宗朝的高僧一行,便编有「北斗护摩法」,即对北斗的火祭法。这且不论,单说观音入道观一类吸取佛教成份的情况。宋金元时期,三教合一思潮进一步发展,而且成为社会上大多数人能接受至少是能容忍的普遍思想。宋徽宗时尚与佛教闹过一些别扭,後来随著北宋走到尽头,也便不了了之。金代形成於华北地区的全真道,当创教时便以三教合一为号召。王重阳所创的组织,多有以「三教」命名的,如三教金莲会、三教玉华会、三教平等会等。这种三教合一、三教平等的思想是接纳佛菩萨入道观的重要基础。一般来说,全真派对於观音的态度比较地更加亲近一些。
总而言之,观音信仰原起佛教,经过民间的改造,道教也加以吸取。从总的方面看,观音崇拜具有民俗信仰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