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信仰起於福建沿海,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妈祖,又称天后。她是源起於福建省莆田海边的女神。宋 吴自牧《梦粱录》记述,南宋时都城杭州有顺济圣妃庙,据其庙记,说神姓林,是福建莆田人氏,生前便有种种神异,化去後乡民在莆田圣堆为她立祠。北宋宣和年间,朝廷赐以庙额,从夫人封起,累进到妃。她的主要灵迹是在海洋中保佑船舶,也兼管民众的疾苦。据另外一些文献谈到,她是五代时莆田人官居都巡检的林愿的第六个女儿。但一般认为她可能只是一位渔家女。明代郑和下西洋,在船中奉祀天妃,凡遇到险阻,一称神号,立即感应如响,即有神灯照於桅杆上,她的灵光一临,马上化险为夷。(参看明 郑和《通番记》)。从宋历元,至於明,海运对於国计民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历代朝廷都对她很重视。宋代称圣妃,元代至元十八年册为「护国天妃」。清代康熙年间,因为要统一海峡两岸,用兵於东海,有赖於她的护航,所以加封「天后圣母」,以後仍然历加封号,截止同治十一年,封号多至七十个字,可见她受重视的程度。
天后的信仰实际是起於民间的。朝廷的封赠固然提高了她的地位,但民间仍然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去崇拜她。福建人仍称她为「妈祖」。据说,妈祖是对没出嫁的(上辈)姑娘的称呼,从这当中,透出些对她的亲切感。民间传说,当大难临头时,呼「妈祖」,她能立即来救;如果呼她的封号天妃,因为她要梳妆打扮穿上朝服,反而会耽误时间。
妈祖的神格,道书中曾经有过一些解释,民间也有多种传说。妈祖是起於民间的,开始时并没有相应的经书。大约到了明朝,出现了一部《太上老君说天妃灵验经》,经中将有关她的一些传说集中起来,并且极度歌颂她的灵验与神迹。经中说,她的来历十分不凡。原来太上老君在无极境中,观见海洋和江河中,民众舟船往来,风水不便,潮势汹涌,有时受到风雷震击,翻船损人,无由救免,所以派了斗中妙行玉女下凡,降生人间,救度生民。她便是妈祖,也就是功成之後被封的天妃。这是道教中的说法。从这一说法中可以看到,她很早说被收入了道教的神仙谱系,成为道教崇拜的重要尊神之一。民间对於天后,也有一些自己的传说。比较广的一种说法是,她是母亲吞食了观音菩萨给的优昙钵花才有孕的。
妈祖信仰已经越出国境,被带到世界上有华人之处。在海峡两岸,尤成了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徵。妈祖是海上的保护神,她本起沿海渔民和船民的信仰。海上风涛险恶,人们迫切希望有一位有力而善良慈悲的神灵来保佑自己。天后的信仰就是在这一社会心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台湾海峡两岸,往来全靠船只。所以对妈祖的信仰都具有很深的基础。而且,台湾的文化,与大陆本来枝茎相联,民间文化与闽南的渊源特别深,论其乡贯,多是闽南人。清人说,「台湾往来,神迹尤著」。在航海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对妈祖的信仰曾经在沟通大陆与台湾的交通往来中,起过精神上的鼓励、推动作用。迄今她仍是台湾与大陆共同的文化的一个因子。她是海峡两岸共同的文化精神的一个象徵,是两岸交往的一条纽带。
近代以来,中国人,特别是沿海居民中有不少人漂过海,到异国他乡谋生,天后的崇拜也被带到南洋乃至于大西洋、太平洋彼岸,在异国立有天后宫。她携带著故乡文化的种子,具有不忘祖国固有文化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