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是道教的八位神仙。八仙群体的传说源远流长,八仙群体的产生、演变、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自东汉到唐代,可以说是今道俗所传八仙即上洞八仙群体的准备和萌芽时期;宋、元、明三代,则是八仙形成、定型和发展的时期;从明朝开始特别是到了清代,又增加、衍生出下洞八仙,以及上八仙、中八仙,下八仙。但其他各组八仙群体的出现,并没有影响、减弱上洞八仙在民间的广泛流传。现就其发展演变情况扼要作一考察。
1.“八仙之箓”——淮南八仙——蜀八仙—唐八仙和酒八仙
八仙一词,可追溯到东汉。牟融的《理惑论》是最早记载八仙的文献。他说“王乔、赤松八仙之箓,神书百七十卷”。法国伯希和教授译注《理惑论》,首先注意到这个问题。《理惑论》的真伪问题,学者不一其说。但最迟亦出六朝。牟融所言“八仙之箓”,可惜他只提王乔与赤松二个人名,而其余六人不知为谁?因而这一组人员中的其它六人也成了千古之谜。赤松、王乔二人,汉光禄大夫刘向所撰的《列仙传》、晋葛洪的《神仙传》、南唐沈汾所撰的《续仙传》、唐王松年《仙宛编珠》均有载。据说,赤松,号太虚真人,传为神龙时的雨师,—服水玉(水精)①[王照图《传仙传校正本》卷上。]以教神农,炼神服气,能入水不濡,入火不焚。至昆仑山,常至西王母石室种,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西川松潘县志》载,治城东南隅是赤松子栖真的地方。王乔,相传有三,这里指的是跨鹤升天之王子乔。王子乔,周灵王太子,名晋或乔。因直谏废为庶人。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于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晋上蒿高山。30年后的一天,见到恒良说,可告我家七月七日等侯我于缑山顶上。到了这天,乔于缑氏山顶,乘白鹤驻山头,举手谢时人,数日方飞去。后为太子乔立祠于缑氏山下。五代时封为元弼真君,北宋政和三年(1113)封元应真人,宋高宗于绍兴(1131—1162)间加号善利广济真人。②[见《道藏·列仙传》及《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不过,从当时的历史情况来看,“八仙之箓的八仙,似泛指列仙,而“八”为多义。古代有八才子、八师、八伯、八士;后汉有八俊、八将。皆泛数,非固以某某八人实之。因此,“八仙之箓”可能指《列仙传》一类的书,未必有固定的八仙名录。但这里也可以看出。八仙这一概念的提出,在历史上是比较早的。
六朝人以准南八公为八仙。唐王松年《仙苑编珠》有“刘安接士、八仙降临”的故事。英国叶慈教授的考证,即以此为最早之第一组八仙。晋《神仙传》说,汉武帝时,有个刘安,是汉高帝的孙子,父死袭其封地为淮南王。刘安不但笃好儒学,而且爱好神仙方术,养天下俊士数千人。并且著书立说,仅言神仙方术、“神仙变化的道书就达10万言。以此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以“辨博有才”而得以重用,与闻名于世又有才华的司马相如共掌诏书、报书的定草工作。于是他有机会流览天下道书,并邀天下之方士聚于自己门下,即所谓的“折节下士”。由于刘安如此器重方士:所以有才干者纷纷而至。有一日来了八位鬓眉皓白的耆老,要见淮南王刘安。守门的小吏一看来者是八位衰朽的老头,不与通报,并讥讽说,我家王爷第一求的是具有延年长生不老有道之人;第二求的是具有博物精义入妙的大儒;第三求的是能扛鼎暴虎横行、有勇敢精神的壮士。你们这八个人都不是我家王爷所求的人,先生年老到了这般田地,我怎么敢给你们通报呢?八位老者一听,笑着说,我们听说你家王爷是尊札贤士,吐握不倦,苟有一介之善,莫不毕至之人。我们虽年老鄙陋,不合所求、所以远致其身,且欲—见王,虽使无益,亦岂有损,何以嫌我们年老而不见呢?若你家王爷一定认为年少的才有道,皓首则谓之为庸瘦,恐不是发石采玉,探渊索珠之说吧!以我们年老而欺,今则少矣!此话刚落音,只见八位老者都变成了满头青丝,色如桃花的十四、五岁的翩翩英俊少年。门吏大吃一惊,飞速去通报于淮南王。王一听,连鞋都没来得及穿,光着脚立即登思仙之堂,张锦绮之帐,设象牙之床,烧白和之香、进金玉之几,背面叩首,执弟子礼。刘安说,我从小好道,昼夜在思念神明,盼望有神仙降临。今道君降临,也是我的福份,望道君能引度我修仙成神。 这八位童子又回复到了原样。刘安向及姓名,八位老者说,我们的姓名是所谓的文武常、武七德、枝柏英、寿千龄、叶万椿、鸣九众、修三田、岭一峰。这里所说的这八位老者的姓名实际上都是化名而已,也可能是后人所起。《仙苑编珠》在“刘安接士,八仙降庭”的故事中说。八位老者给刘安个个献出自己的神奇变化,刘安只见他们“一人能坐致风雨、立起云雾;一人能束缚虎豹、召致蛟龙;一人能分形易貌、坐在立亡;一人能乘虚步空,越海凌波;一人能入火不灼、入水不濡;一人能千变万化,恣意所为;一人能防灾度厄、长生久视;一人能煎泥成金、凝汞为银。”刘安看了这些变化和种种异术后,就沾香叩头拜为师父。《古今乐录》还牧有刘安为庆贺八公降庭而作的《八仙操》,以歌颂之。歌词曰:
煌煌上天照下土兮,知我好道八公来下兮。
公将与予生毛羽兮,起腾青云蹈梁普兮。
观见瑶光过北斗兮,含精吐气嚼芝草兮,
悠悠将将天相保兮。①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第510册。]
对于淮南八公、或淮南八仙的实体人物除上面所列的姓名(或认为是化名)以外,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认为所谓淮南八公、乃是和淮南王一起成仙的八位王府大臣。宋王应麟的《小学绀珠》所记的“八公”乃为左关、李尚、苏飞、田由、毛被、雷被、晋昌、伍被等八人。这八人都是《淮南子》一书的作者。淝水之战时,“草木皆兵”的八公山、即因八公和刘安曾登山而得名。魏晋以来,《神仙传》、《录异记》等书以刘安笃神仙好方技,遂附会八公为“八仙”。显而易见这里的八仙指的是引度刘安成仙的八位耆老,并非后者。
到了晋代,还出现了所谓“蜀中八仙。《辞源》引谯秀的《蜀记》说:“蜀之八仙者,首容成公,隐于鸿蒙,今青城山也。次李耳、生于蜀。三董仲舒,亦青城山隐士。四张道陵,今鹤鸣观。五庄君平,卜肆在成都。六李八百,龙门洞在新都。七范长生,在青城山。八尔朱先生,在雅州。又据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6《八仙条》云;“道士张素卿,神仙人也。……后因蜀主诞日,忽有人持素卿画八仙真形以献蜀主。蜀主观之,且叹曰:非神仙之张,无以写神仙之质。遂厚赐以遣……(原注云∶八仙者李阿、容成、董仲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长寿仙、葛永瑰。)”。这里,《蜀记》与《图画见闻志》所记的八仙人员有出入。据有的学者考据,尔朱先生即尔朱洞,此人为唐末人,《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45有载。如何能算作晋之蜀八仙,谯秀所记可能有误。李耳可能为李阿之误,李阿乃蜀人,与李八百同出葛洪《神仙传》。严君平与庄君平,实指一人。君平本姓庄,班固作汉书避明帝刘庄讳,又“庄严”古之通语。董仲舒是大儒,不是蜀中神仙,此可能为董仲之误。《四川总志》谓董仲为梓州人,今城北有董仲书岩,诗文尚在,世传以为仙去。①[《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233卷508册。]葛永瑰,晋以前神仙传记无载,疑为葛由,因葛由在汉时颇有名气,《仙苑编珠》、《搜神记》中均有记载。长寿仙,不是人名,是人们对其的尊号。据此,蜀中八仙可能应是下面八人:容成公、李八百、张道陵、庄君平、李阿、董仲、葛由、范长生。
容成公,上古时人。自称黄帝师,见过周穆王。善导引,炼精于玄牝。他说,要得谷神不死,必守生养气,才能使白发变黑,:齿落更生。《列仙传》有诗云:“威威容成,未气致柔。得一在昔,含光独游。道贯黄庭,伯阳仰俦。玄牝之门,庶几可成。”
李八百,周时蜀人。关于他的仙传有多种说法,这里仅征引其一种。’说李八百初居筠阳五龙岗,历夏商周,年八百岁,动则行八百里,时人因号李八百,或隐山林,或居□市,修炼于华林山石室,丹成道各还蜀中。周穆王时居金堂山,号紫阳真君,其后遂得仙封妙应真人。①[《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
张道陵,即张陵,号天师真人。汉沛丰邑人,留候子房八世孙。生有灵异、幼读《道德经》,达其旨,天文地理河洛图纬之书皆极其妙,通习□典,所览无遗。后科中,身虽仕而志修炼形,后隐北邙山,三年丹成,年老而容貌似少,后得老君,正一盟威秘录,镇西蜀青城山之害人恶鬼,后降鬼有功,唐玄宗,肃宗有赞,宋徽宗封真君玉册,并御名为正一真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理宗嘉熙年间封为正一静应显佑真君,人们尊其为天师道创始人。
庄君平,汉蜀人。君平留情于黄老,’博览群书,以卜筮为业,他的名言是:“与人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悌;与人臣言,依于忠”②[《道藏,三洞群仙录》]有人劝君平入仕途,君平则言:“益我货者,损我神;生我名者,杀我身”。③[元张天雨《玄品录》卷6 ]竞不仕。善属文,依老子庄周之旨,著书十余万言,名曰《指归》,年90岁终于蜀。后传举家升天、宅舍、亭台并随飞去。①[同上页之②。]蜀人墩爱,为其在汉州绵竹县立祠,宋绍兴封君平为妙通真人。
李阿,三国时蜀人。传其世见不老,常乞讨于成都街市,所得均散赐与贫苦的人,夜去朝还,都市里的人都不知道他的住址。有些人前去问事于他,阿无所言,但只要观看他脸上的颜色表情变化就知吉祥,欣然,则事吉,惨戚,则事凶;含笑,则事有大庆;微叹,则有深忧。传说非常灵验。后去昆仑山一直没复还。
共4共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