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庵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是哪个朝代、什么时候建立的?又是如何逐步得到发展的?这些都是研究八仙庵的创建和发展历史不可回避的几个重要问题。 关于八仙庵创建的缘由和如何建立起来的问题。长期来存在着相近而又不同的两种说法:一说是因见八仙显化而建八仙庵,后来在扩建中因雷鸣而建雷祖殿;另一种说法是此地常闻隐隐雷声,故建雷祖殿以镇之,后见八仙游戏遂又建八仙庵。为了弄清哪一种说法更接近当时的历史事实。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研究,及反复的对比和分析,觉得第一种意见比较符合事实。 第一种意见是在“两志”中提出来的。《咸宁县志》云:“八仙庵在长乐坊,宋时有郑生见八仙于此,初建庵。元至正中安西王祷嗣获应,因请敕修。明正德间,八仙庵显于管氏场圃,因建八仙庵殿,又雷自庵发,增建雷祖殿。”[《咸宁县志·《祠祀志》卷12]《西安府志》曰:“八仙庵在长乐坊,相传宋时有郑生见八仙显化于此,明正德间复显于管氏场圃,因建殿,又雷自庵发,增建雷祖殿于庵内。”[《西安府志》卷62]《西安府志》所记内容与县志大体相同,所增加的“显化于此”云云,是对县志上述传说所作的概括。两“志”中对八仙庵初建的缘由及其具体过程的记述,是我们研究八仙创建问题上找到的最原始的材料,也可以说是唯一的材料。1962年撰修的《陕西省民族宗教志·陕西道教志》(初稿),此稿是由李志春先生在调查基础上写成的。其中关于八仙庵创建问题的记述,采用的仍是“两志”的观点。他还收集补充一些八仙庵初建庵的传说资料,其中有一条是:“宋有郑生,幼诣塾,遇道士八人仪容奇秀,指郑生曰:‘此子后必大贵’。言讫,佯隐垣中。后果验,众始建八仙淹。”[见《陕西省民族宗教志·陕西道教志》(初稿)]显而易见,这一条传说是以“两志”中的传说为源的,是从那儿演化而来的,或者说是对它的具体化。 另外,这次调查,还收集到一些由吕祖词到八仙殿的传说材料。这一传说的内容是:说在八仙庵建立之前,这里先有一个吕祖祠,香火很盛。有一天,吕洞宾给一个笃信神仙的人托梦说:“这里虽是我成道之地,但我等八人时时在一起,为民兴利除弊,普度众生,得道成仙。现在让我一人在此独受香火,于心甚感不安。你们不如把我的祀祠改为八仙庵,使我等皆受香烟好了。”这话一经传开,吕祖祠周围的土庶民众,以为是吕祖显化,都愿为实现吕祖的嘱托出点力。有人承头谋划,有人捐钱、捐木料砖瓦等物,众人相助,不久,就把原来的吕祖祠改建为八仙庵。这个传说虽不见于史志、碑碣,但它对八仙庵由来发展来说,其中似乎映现着某些“史前史”的雏形。 我们把“两志“的记载同北宋晚期钟吕传说广泛流传的历史背景联系起来看,在吕洞宾遇钟离权成道地的长安酒肆,发生八仙显化的传说,并因此而建八仙庵,或者先有吕祖祠,继而吕祖托梦再建八仙庵,应当说是比较合乎当时的历史情况的。 这里也需要把关于先建雷祖庙的传说资料以及我们的调查情况记载下来,以便人们鉴别、对比,全面了解八仙庵创建时的情形。据说这个传说资料记载于八仙庵内一块石碑上(此碑文革中被毁),大体内容是:宋时此处常闻隐隐雷声,百姓因建雷祖庙以镇之。后有人看见八异丐于雷神庙手捉飞来蟑螂食之,丐去后遗下遍地粟壳,乃视为人仙游戏人间,遂建八仙庵祀之,称为八仙庵。这个资料也为一些道书所引用。鉴别这条资料,关键要弄清这块碑石立碑的时间。庵内年长的道长一致认为八仙庵内一块碑上有这样一段记载,但此碑为何时所立,说法不一,个别人认为是北宋所立,多数人则认为是元时安西王或清代所立。关于元时安王立碑的说法,据查:《咸宁县志》上有元安西王“因请敕修”八仙庵的记载,但未说是否立过碑;《元史》对此事没有记载。陈垣的《道家金石略》中未收录八仙庵的碑石;从《关中金石录》中也没有查到元时在八仙庵立过什么碑。也许是由于以上金石录搜集角度不同或漏收的缘故吧,就连现存庵中的三块清碑也未收入。《陕西省民族宗教志·陕西道教志》中关于八仙庵的记载有这样一段话:八仙庵“无原始创修碑碣可凭,其所有者,尽清碑也。”李志春1962年修《陕西道教志》时,八仙庵的碑碣尚未遭到毁坏。这样看来,此碑建立的时间,似不是元代安西王时,更不是北宋,而应当是清代。是清代所立的一块碑石上,记述着关于此地常闻隐雷声建雷祖庙以镇之,后又见八仙游戏遂建八仙庵这样一个传说。 如果刻记这个传说的是清碑,这个事实就表明,到了清代,关于八仙庵是如何建的问题还有几种说法。而撰刻于康熙七年(1668年)、重修嘉庆二十四年(1819)的《咸宁县志》与撰刻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的《西安府志》,没有采用先建雷祖庙后建八仙殿的说法,而采取了如前所述的第一种说法,说明“两志”的撰修者是经过对比、鉴别、取舍和选择的。时隔三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追溯和记述八仙庵如何创立的历史。应当尊重‘两志”当时的选择,并作为我们的主要依据。 关于八仙庵创建于哪个朝代、什么时候建立的问题前人也只能给我们留下一个大时代的记述,而没有具体年代的材料。所谓大时代记述有两处,一处是《咸宁县志》和《西安府志》上记载:“八仙庵在长乐坊,宋时有郑生见八仙于此,初建庵。”另一处是清道光十二年所立的《八仙庵十方丛林碑记》云∶“如八仙庵,自宋迄今,开成丛林……”“两志”与斯庵碑石的记载都说明,八仙庵是在北宋时建立的。但它是北宋什么时期、什么年代建立的,我们没有找到任何具体的记载。根据北宋有关历史资料的分析来看,八仙庵建立的具体时间,应在北宋晚期,最晚则应为宋徽宗时期。 首先从吕洞宾神仙传说形成和流传的过程来看,北宋初年,吕洞宾曾与陈抟交往过。最早记载吕洞宾史实的是北宋初年专记宋太祖、太宗两朝史实的《国史》,此“史”说:“关中逸人吕洞宾,年百余岁,而状貌如婴儿,世传有剑术,时至陈抟室”②[《国史》,早佚,转引于吴曾《能改斋漫录》卷18]《宋史·陈抟传》亦有内容相近的记载:“关西逸人吕洞宾有剑术,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疾,顷刻数百里,世以为神仙,皆数来抟斋中,人咸异之。”③[《宋史·列传。陈抟》卷457。 ]以上两处的记载,《宋朝事实类苑》亦有近似的记载。同时,在所传吕洞宾诗中,有《赠陈处士》、《哭陈先生》二首,元苗善时的《绝阳帝君神化妙通记》第九化中引此诗,并言第一首诗为“宋初别华山赠敬希夷先生诗”,诗云: 青霄一路少人行,休叹兴亡事不成。 金榜虽云无姓字,玉京却幸有仙名。 云归大海龙千岁,雪满长空鹤一声。 后感清朝明圣主,屡颁丹诏起先生。 第二首前有“之后再至华峰,希夷先生已上升,遂留诗。”诗云: 天网恢恢可是疏,为君箴到华山区。 寒星没后留残月,春雪来时问太虚。 三洞真人归紫府,千年老鸽化苍梧。 自从违却先生后,南北东西少丈夫。 以上两首诗,《全唐诗》亦有记载,只是个别词语不一。第一首诗中,《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中为“休叹”,在《全唐诗》中为“休话”,“虽云”为“因何”,“玉京”为“玉都”,“却幸”为;必是”,“大海”为“入海”,“千岁”为“千尺”,“后感清朝”为“深谢宋朝”,“屡颁”为“解书”,“起”为“诏”。第二首诗中的“可是疏”为“万象疏”,“为君箴”为“一身亲”,“寒星没后”为“寒云去后”,“三洞”为“六洞”,“老”为“鸾”,“化”为“老”,“违”为“遗”。词语虽有个别出入,但实质内容是相一致的。 这说明,在宋初,吕洞宾还健在人世,他与陈抟相从过的事大概是可以相信的。 北宋中期,以吕洞宾被尊为神仙的传说,开始流传。大致在宋仁宗以后, 吕洞宾传说开始隐其姓名。《岳阳风土记》记曰:“庆历中,天章阁待制滕宗谅坐事谪守岳阳,一日有刺谒云回岩客,子京曰:‘此吕洞宾也,变易姓名尔’。召坐置酒,高谈剧饮,佯若不知者,密令画工传其状貌。……今岳阳楼传本状貌清俊,与俗本特异。”其他如《青琐高议》、《墨庄漫录》、《苕溪渔隐丛话》记英宗、,神宗、哲宗时吕洞宾的事,都隐其姓名。这些神仙故事开始多在民间流传。传说中的吕洞宾,或为道士,或为贫人,或为乞丐,或为匠人,或为卖药老翁。和他打交道的,也多是社会低层劳动人民。这些传说故事的内容大体有:救助贫人,惩戒恶人,倡行传统道德,度化有缘等。这时的信仰者,多挂其图形或塑小像于家中供奉。 北宋晚期,吕洞宾神仙传说愈传愈盛,不仅民间传,禁中,宫阙也传。与此同时,钟吕授受传说也开始形成,今见最早记钟吕授受说的书有《岩下放言》和《宣和书谱》这两本书的前者为南宋叶梦得著,后者佚名,内容有宋徽宗时内府所藏诸帖与书谱等,二者皆记北宋晚期事。《岩下放言》云:“世传神仙吕洞宾,名岩,洞宾其字也,唐吕渭之后,五代间从钟离权得道。权汉人,迩者白本朝以来与权更出没人间,权不甚多,而洞宾纵迹数见,好道者每以为口实。”《宣和书谱》:“宋神仙钟离先生名权,”“吕洞宾于先生执弟子礼。”这说明,钟吕授受之说及神化传说,于北宋晚期已经流传。
共2共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