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用户名
请输入密码
首页 > 仙境宫观 > 宫观布局 > 正文

仙宫轶事
全真道创传的重要据点

    八仙庵在北宋晚期建立之后的一段时期内,在宗教思想方面大概信奉的是钟吕的金丹道。金、元之际,王重阳创立全真道。八仙庵在全真道的创立特别是传播过程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而也使自己成为全真道个著名的宫观。

    王重阳创立全真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时代矛盾的因素,也有道教发展上的源渊关系,特别同楼观台,八仙庵的钟吕金丹道有直接的传承关系。可以说它是诸方面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

    就社会时代矛盾的因素来看,全真道是在金、元与南宋南北对峙,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在金人统治的北方——关中兴起时。先后沦为金、元贵族统治之下的北方广大地区,社会动荡,战乱不息,刀光剑影、涂炭生灵,“十室九绝”。王喆有一首词《捉鱼儿》描述当时的惨状是:“叹骷髅,卧斯荒野,伶仃白骨潇洒。不知何处游荡子,难辨男女真假。抛弃也。是前世无修,只放猿儿傻。今中坠下,被风吹雨浥日西,更遭无绪牧童打。余终待,搜问因由还有,悲伤那得谈话?口衔泥土沙满眼,堪向此中凋谢。长晓夜。算论秋冬年代春和夏,四时孤寡人家,小大早悟便休夸,俏骋风雅。”①[《重阳全真集》第三第八]在如此残酷动荡不安的社会形势下,迫使北方人“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普遍走上废儒业,“应武举”,文武无成则“慨然人道”的道路。尤其是“以气节著”的关中学者,在北宋沦亡的特殊社会矛盾的推动下,除一部分人如杨奂和杨天德子孙三代艰难地维持着关学传统之外,另一部分人便坠入这一门径,王喆就是一个典型。
   
    王喆本名中孚,字久卿,宋徽宗政和二年壬辰(1112年),生于终南刘蒋村时,  自稚不群,既长美须眉,躯干雄伟,志倜傥,不拘小节。弱冠修进士业,系京兆学籍,善于属文,才思敏捷,尝解试一路之士。然颇喜弓马,金天眷(1138)乃慨然应武略,易名世雄,字德威。但金朝及伪齐政权奉行民族歧视政策,对汉族士人既利用,又防范,在科举取士和使用上采取种种限制。雄心勃勃,想成就一番事业的王喆,抱负无法实现,倍受压抑。《金莲正宗记》中详细地记述了他当时的思想状态。其说:王喆“当废齐阜昌间……试武举,遂中甲科。逮乎四十有七岁也,喟然叹曰:“孔子四十而不惑,孟子四十而不动心。吾今已过之矣!  尚且吞腥啄腐,紆紫怀金,不亦大愚之甚乎!”遂辞官解印,黜妻屏子,拂衣尘外,类楚狂之放荡焉。”②[《金莲正宗记·王重阳条》]王喆年过四十,仍不过当个“吏员”,凌云壮志无法实现,他“踏技不着空归去,”③[《三朝北盟会编》卷161,记刘豫事:“豫初潜立,奔附者众,识者讥之云:“浓墨一铤两铤墨,画出千年万年树,误得百鸟尽飞来,踏枝不着空归去。”]便“慨然人道”,寻求精神解脱。并改号重阳子,专心修行,在南时村挖四米深的墓穴,命名:“活死人墓”,在穴中坐禅。传说墓上立有写着“王害风(王疯子)之灵位”的牌位。隐退修行数年之后,又与玉蟾真人和氏名德瑾,灵阳真人李氏,结茅刘蒋村,边修行边布教,说他遇见仙人,有所启悟,飘飘然似乎前辈祖师把弘教重任交付给他,于是开始了创教传教活动。他在关中苦心孤脂,采取了一系列骇世惊俗,标新立异的活动。或乞食于市,或眠冰卧雪,或自画骷髅,或题诗于壁,以获取社会与当局的注意和敬重,并招来徒众。后来又到胶东半岛寻求知音门徒。在那里度化了7位大弟子,后来称为“北七真”。他带领高徒,四处传教,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使全真道逐步完善,并以其鲜明的特征大行于世。在此之前,道教内部虽有丹鼎(又有北宗、南宗)三山符箓等派系之分,但还不是道教教团组织的裂变,全真道的创立,使道教从教义到组织分宗为两大派——全真,正一,并一直并行发展到今天。

    再从道脉源渊关系来看,全真道绝不是凭空崛起的,它是在楼观台、华山、八仙庵等宫观流传的钟吕金丹道的基础上,发展创建起来的。

    终南楼观台,在周至县东南的秦岭北麓。这里传说是尹喜之故宅,老子开教传授《道德经》之处,以伊喜在此,“结草为楼,观星望气”,因即为号。它成为天下“道之源、仙之祖”、“洞天之冠”、道教“张本之地”。王喆创教的祖庵,离终南楼观台不过数十里之遥。因而王喆受楼观道教的影响最深。他的所谓“慨然人道”。人的就是终南楼观的道教;他的所谓创教,也就是在络南楼观道教的基础上。加以某种改造,并增加反映那个时代的某些新内容而形成。这种渊源关系全真家从来都供认不讳。元代全真思想家,从李道谦的《甘水仙源彖》到秦志安的《金莲正宗记》,从赵道一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到朱象先的《终南山说经台历代真仙碑记》其著述的要旨都是想要说明“仙源流到全真海,关令家声万代芳”。①[《终南山说经台历代真仙碑记》尹志平真人“赞”。]

    同时,也不可否认,“八仙庵(离祖庭40多公里)的道教,特别是钟吕传说,对王喆的思想由功名走上隐修、创教的道路,也起了很大的作用。王喆自己说,他的人道、悟道、成仙、创教,都与传说中的几位神仙的点化、引度、角启迪有关《金莲正宗记》及《金莲正宗仙源像传》说他四遇仙人,金朝正隆四年已卯(1159)元月望日,于终南县甘河镇酒肆中遇见二人,皆蓬首披毡衣,年貌如一,王喆见而异之,即时恳礼,其人徐曰:“此子可教。”遂授以道妙。王喆诗颂云:
          四十入上始遭逢,由诀传来便有功。
          一粒金丹色愈好,玉华峰上显殷红。

    此次所遇者,乃吕纯阳也。明年庚辰中秋日,于鳢泉道中,再次遇到前次二位神仙,王喆趋而拜之,欣然共饮酒肆,酒家叩问二仙乡贯年姓,答道:“濮人也,年二十二。”而不告其姓,复以妙诀五篇授师,俄失所在。甲申秋,(1164)复遇刘海蟾于甘河镇,饮以仙酎。王喆言词云:“正阳的祖,又纯阳。师父修持深奥,更有真尊。惟是叔海蟾,同居三岛。”王喆自是不复饮洒,但饮水如有醉容,口中作酒香。有诗云:

           醒来不饮尘中酒,逢后唯传世外杯。
           从此白云随地有,自然举步到蓬莱。

    还有一次,说他遇到王玄甫,亦即东华帝君。这里所遇到的诸祖,除刘海蟾外,皆八仙庵所供奉的神灵。“金莲”之良缘,“甘水”之机遇,虽包含着门徒对王喆的神化成分,但由此可以看出,王喆入道后在终南一带隐修过程中,曾受到八仙庵以及钟吕传说的影响。

    从全真教的理论及教义来看,它虽在立教宗旨,修行目标,修行方法上有自己的特点,但从根本性质上说,它并没有脱离道教的轨道,而是在对丹鼎派道教进行改造的基础上,吸收佛教和儒家一些思想而形成的。关中几个历史悠久的大宫观,长期来所修的主要是丹鼎之术。丹鼎派发展到隋朝,有了内丹外丹之分,由于在隋唐时期外丹弊害的败露,因而在唐末五代,又有钟吕金丹道的崛起。所谓钟吕金丹道,就是钟离权,吕洞宾所倡导的内丹修炼术。其要旨:是将人体比作丹鼎,以体之精气为药物,运用“神”去烧炼,认为可使精、气、神凝为“圣胎”,或神丹,内丹,它可以离开躯体而为体外之物,永世长存。钟离权和吕洞宾改金丹与黄白烧炼之术为内丹道,建立了一套内丹道的系统的理论和方法这一理论和方法在施肩吾所著的《钟吕传道集》中得到集中的反映。到北宋初年,华山陈抟继承了钟吕的内丹道修炼术,进一步阐发和推进了道教的修炼理论,提出了修养内丹的五个阶段或五种境界,使内丹修炼更具有哲学色彩钟吕与陈抟所倡导的内丹道,是对丹鼎之术的进一步发展,它不仅为五代,北宋以来的终南楼观与华山派的道者所承认,就是在北宋晚期建立的八仙庵,当时尽管庵内道士不很多,但他们所修持的也是钟吕的内丹炼养之术。

    终南楼观——华山——八仙庵这套内修炼化理论,为王喆所袭用和继承。他在一篇题名为《修行篇》诗中说:

    玄关夺得不造寻,炼就重阳灭就阴。
    从此频添木上火,由斯再煮水中金。
    万般神应还难见,一个真灵只自钦①[《重阳全真集》卷1第14]

    很清楚,王喆号为重阳,也就是耍去掉一切阴气而免于生死之轮回,达到“双阳”,这就需要木上加火,水中生金,抽坎中之阳,以填离中之阴,王  这套修炼方法就是楼观,华山与八仙庵所承传的丹鼎术的沿袭。

    当然,王喆决不只是简单地继承以往的丹鼎之术,而是经过改造并使之适应当时社会形势的发展。这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他提出全真而仙的修行目标。什么是“全真”呢?他说“识心见性全真觉,知汞通铅结善芽。”②[《重阳全真集》卷1第2。]这就是说所谓“全真”有两方面含义:一是识心见性(指精神的锻炼),二是知汞通铅(指真气的锻炼),通过锻炼使气神相结。“气神相结,谓之神仙。”③[《重阳教化条》卷3第12]气神相结,就是神仙的目标,与以往丹鼎派所追求的炼化之术,肉体长存不灭的目标不完全相同,这一变更,便为“普济群生,遍超庶俗”,争取更多道徒,开了方便之门。

2共  1 2 下一页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