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用户名
请输入密码
首页 > 仙境宫观 > 正文

仙宫轶事
八仙庵的创建及初步发展

    八仙庵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是哪个朝代、什么时候建立的?又是如何逐步得到发展的?这些都是研究八仙庵的创建和发展历史不可回避的几个重要问题。

    关于八仙庵创建的缘由和如何建立起来的问题。长期来存在着相近而又不同的两种说法:一说是因见八仙显化而建八仙庵,后来在扩建中因雷鸣而建雷祖殿;另一种说法是此地常闻隐隐雷声,故建雷祖殿以镇之,后见八仙游戏遂又建八仙庵。为了弄清哪一种说法更接近当时的历史事实。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研究,及反复的对比和分析,觉得第一种意见比较符合事实。

    第一种意见是在“两志”中提出来的。《咸宁县志》云:“八仙庵在长乐坊,宋时有郑生见八仙于此,初建庵。元至正中安西王祷嗣获应,因请敕修。明正德间,八仙庵显于管氏场圃,因建八仙庵殿,又雷自庵发,增建雷祖殿。”[《咸宁县志·《祠祀志》卷12]《西安府志》曰:“八仙庵在长乐坊,相传宋时有郑生见八仙显化于此,明正德间复显于管氏场圃,因建殿,又雷自庵发,增建雷祖殿于庵内。”[《西安府志》卷62]《西安府志》所记内容与县志大体相同,所增加的“显化于此”云云,是对县志上述传说所作的概括。两“志”中对八仙庵初建的缘由及其具体过程的记述,是我们研究八仙创建问题上找到的最原始的材料,也可以说是唯一的材料。1962年撰修的《陕西省民族宗教志·陕西道教志》(初稿),此稿是由李志春先生在调查基础上写成的。其中关于八仙庵创建问题的记述,采用的仍是“两志”的观点。他还收集补充一些八仙庵初建庵的传说资料,其中有一条是:“宋有郑生,幼诣塾,遇道士八人仪容奇秀,指郑生曰:‘此子后必大贵’。言讫,佯隐垣中。后果验,众始建八仙淹。”[见《陕西省民族宗教志·陕西道教志》(初稿)]显而易见,这一条传说是以“两志”中的传说为源的,是从那儿演化而来的,或者说是对它的具体化。

    另外,这次调查,还收集到一些由吕祖词到八仙殿的传说材料。这一传说的内容是:说在八仙庵建立之前,这里先有一个吕祖祠,香火很盛。有一天,吕洞宾给一个笃信神仙的人托梦说:“这里虽是我成道之地,但我等八人时时在一起,为民兴利除弊,普度众生,得道成仙。现在让我一人在此独受香火,于心甚感不安。你们不如把我的祀祠改为八仙庵,使我等皆受香烟好了。”这话一经传开,吕祖祠周围的土庶民众,以为是吕祖显化,都愿为实现吕祖的嘱托出点力。有人承头谋划,有人捐钱、捐木料砖瓦等物,众人相助,不久,就把原来的吕祖祠改建为八仙庵。这个传说虽不见于史志、碑碣,但它对八仙庵由来发展来说,其中似乎映现着某些“史前史”的雏形。

    我们把“两志“的记载同北宋晚期钟吕传说广泛流传的历史背景联系起来看,在吕洞宾遇钟离权成道地的长安酒肆,发生八仙显化的传说,并因此而建八仙庵,或者先有吕祖祠,继而吕祖托梦再建八仙庵,应当说是比较合乎当时的历史情况的。

    这里也需要把关于先建雷祖庙的传说资料以及我们的调查情况记载下来,以便人们鉴别、对比,全面了解八仙庵创建时的情形。据说这个传说资料记载于八仙庵内一块石碑上(此碑文革中被毁),大体内容是:宋时此处常闻隐隐雷声,百姓因建雷祖庙以镇之。后有人看见八异丐于雷神庙手捉飞来蟑螂食之,丐去后遗下遍地粟壳,乃视为人仙游戏人间,遂建八仙庵祀之,称为八仙庵。这个资料也为一些道书所引用。鉴别这条资料,关键要弄清这块碑石立碑的时间。庵内年长的道长一致认为八仙庵内一块碑上有这样一段记载,但此碑为何时所立,说法不一,个别人认为是北宋所立,多数人则认为是元时安西王或清代所立。关于元时安王立碑的说法,据查:《咸宁县志》上有元安西王“因请敕修”八仙庵的记载,但未说是否立过碑;《元史》对此事没有记载。陈垣的《道家金石略》中未收录八仙庵的碑石;从《关中金石录》中也没有查到元时在八仙庵立过什么碑。也许是由于以上金石录搜集角度不同或漏收的缘故吧,就连现存庵中的三块清碑也未收入。《陕西省民族宗教志·陕西道教志》中关于八仙庵的记载有这样一段话:八仙庵“无原始创修碑碣可凭,其所有者,尽清碑也。”李志春1962年修《陕西道教志》时,八仙庵的碑碣尚未遭到毁坏。这样看来,此碑建立的时间,似不是元代安西王时,更不是北宋,而应当是清代。是清代所立的一块碑石上,记述着关于此地常闻隐雷声建雷祖庙以镇之,后又见八仙游戏遂建八仙庵这样一个传说。

    如果刻记这个传说的是清碑,这个事实就表明,到了清代,关于八仙庵是如何建的问题还有几种说法。而撰刻于康熙七年(1668年)、重修嘉庆二十四年(1819)的《咸宁县志》与撰刻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的《西安府志》,没有采用先建雷祖庙后建八仙殿的说法,而采取了如前所述的第一种说法,说明“两志”的撰修者是经过对比、鉴别、取舍和选择的。时隔三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追溯和记述八仙庵如何创立的历史。应当尊重‘两志”当时的选择,并作为我们的主要依据。

    关于八仙庵创建于哪个朝代、什么时候建立的问题前人也只能给我们留下一个大时代的记述,而没有具体年代的材料。所谓大时代记述有两处,一处是《咸宁县志》和《西安府志》上记载:“八仙庵在长乐坊,宋时有郑生见八仙于此,初建庵。”另一处是清道光十二年所立的《八仙庵十方丛林碑记》云∶“如八仙庵,自宋迄今,开成丛林……①[见本书附录《八仙庵十方丛林碑记》]”“两志”与斯庵碑石的记载都说明,八仙庵是在北宋时建立的。但它是北宋什么时期、什么年代建立的,我们没有找到任何具体的记载。根据北宋有关历史资料的分析来看,八仙庵建立的具体时间,应在北宋晚期,最晚则应为宋徽宗时期。

    首先从吕洞宾神仙传说形成和流传的过程来看,北宋初年,吕洞宾曾与陈抟交往过。最早记载吕洞宾史实的是北宋初年专记宋太祖、太宗两朝史实的《国史》,此“史”说:“关中逸人吕洞宾,年百余岁,而状貌如婴儿,世传有剑术,时至陈抟室”②[《国史》,早佚,转引于吴曾《能改斋漫录》卷18]《宋史·陈抟传》亦有内容相近的记载:“关西逸人吕洞宾有剑术,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疾,顷刻数百里,世以为神仙,皆数来抟斋中,人咸异之。”③[《宋史·列传。陈抟》卷457。
]以上两处的记载,《宋朝事实类苑》亦有近似的记载。同时,在所传吕洞宾诗中,有《赠陈处士》、《哭陈先生》二首,元苗善时的《绝阳帝君神化妙通记》第九化中引此诗,并言第一首诗为“宋初别华山赠敬希夷先生诗”,诗云:


    青霄一路少人行,休叹兴亡事不成。
    金榜虽云无姓字,玉京却幸有仙名。
    云归大海龙千岁,雪满长空鹤一声。
    后感清朝明圣主,屡颁丹诏起先生。


    第二首前有“之后再至华峰,希夷先生已上升,遂留诗。”诗云:

    天网恢恢可是疏,为君箴到华山区。
    寒星没后留残月,春雪来时问太虚。
    三洞真人归紫府,千年老鸽化苍梧。
    自从违却先生后,南北东西少丈夫。

  以上两首诗,《全唐诗》亦有记载,只是个别词语不一。第一首诗中,《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中为“休叹”,在《全唐诗》中为“休话”,“虽云”为“因何”,“玉京”为“玉都”,“却幸”为;必是”,“大海”为“入海”,“千岁”为“千尺”,“后感清朝”为“深谢宋朝”,“屡颁”为“解书”,“起”为“诏”。第二首诗中的“可是疏”为“万象疏”,“为君箴”为“一身亲”,“寒星没后”为“寒云去后”,“三洞”为“六洞”,“老”为“鸾”,“化”为“老”,“违”为“遗”。词语虽有个别出入,但实质内容是相一致的。

    这说明,在宋初,吕洞宾还健在人世,他与陈抟相从过的事大概是可以相信的。

    北宋中期,以吕洞宾被尊为神仙的传说,开始流传。大致在宋仁宗以后,  吕洞宾传说开始隐其姓名。《岳阳风土记》记曰:“庆历中,天章阁待制滕宗谅坐事谪守岳阳,一日有刺谒云回岩客,子京曰:‘此吕洞宾也,变易姓名尔’。召坐置酒,高谈剧饮,佯若不知者,密令画工传其状貌。……今岳阳楼传本状貌清俊,与俗本特异。”其他如《青琐高议》、《墨庄漫录》、《苕溪渔隐丛话》记英宗、,神宗、哲宗时吕洞宾的事,都隐其姓名。这些神仙故事开始多在民间流传。传说中的吕洞宾,或为道士,或为贫人,或为乞丐,或为匠人,。或为卖药老翁。和他打交道的,也多是社会低层劳动人民。这些传说故事的内容大体有:救助贫人,惩戒恶人,倡行传统道德,度化有缘等。这时的信仰者,多挂其图形或塑小像于家中供奉。

    北宋晚期,吕洞宾神仙传说愈传愈盛,不仅民间传,禁中,宫阙也传。与此同时,钟吕授受传说也开始形成,今见最早记钟吕授受说的书有《岩下放言》和《宣和书谱》这两本书的前者为南宋叶梦得著,后者佚名,内容有宋徽宗时内府所藏诸帖与书谱等,二者皆记北宋晚期事。《岩下放言》云:“世传神仙吕洞宾,名岩,洞宾其字也,唐吕渭之后,五代间从钟离权得道。权汉人,迩者白本朝以来与权更出没人间,权不甚多,而洞宾纵迹数见,好道者每以为口实。”《宣和书谱》:“宋神仙钟离先生名权,”“吕洞宾于先生执弟子礼。”这说明,钟吕授受之说及神化传说,于北宋晚期已经流传。

    再从宋王朝统治者与道教的关系来看,宋朝自宋太宗之后,大体上都是祟奉道教的。宋太宗时,就召请张守真于宫中设醮,祈神求福免灾,搞什么保德真君下凡、真君降言,并多处建立道观,雍熙元年(984)召陈抟,赐予希夷先生号。到宋真宗时,又闹出了有名的天书下降事件,设道场,帝焚香望拜受书,并邀百官对三清行天书下降大礼,建昭应宫(后改为玉清昭应宫),在此供奉天书。大中祥符五年(1012)又有所谓赵氏始祖赵玄朗下凡一事,敬献始祖以“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之尊号,敬献圣祖母以尊号,建景灵宫和太极观供奉圣祖和圣祖母,并行幸于各地道观,大量兴建道观,各方面给道士以优厚待遇,使道教得以迅速发展。到了宋代晚期,尤其是徽宗皇帝,祟道信道的程度和规模,是历史上所罕见的。徽宗自称是天上神霄府的神霄玉清王,是五皇大帝的长子,号长生大帝君,是仅次于玉皇大帝的尊神.又册封自己为“教主道君皇帝”,从而使自己成为集皇帝、天神、教主于一身的皇帝。他多次下诏,在全国搜访有名的道士,并在各州县设立道学,培养高级道士,还为道士设立道官道职。搜集、整理、编写、刻印道书。在全国各地增建道教宫观,诏命在全国道教“名山圣地”大建宫观;政和六年四月,又命全国各地“洞天福地修建宫观,塑造圣像”。①[《宋史·微宗本纪 》]还为道教增设节庆,,为神仙加封赐号。据《历世真仙体道通监》记载:“宋徽宗宣和元年七月二十八日敕封告词云;朕 嘉舆斯民,偕之大道,‘凡厥仙隐,有载册书司存来析,宠褒必下。吕仙翁匿景藏采,;远迹遐方,逮建福庭,适当茇舍,叹兹符契,锡以号名,神明不亡,  尚鉴休渥,可特封妙通真人。”②[《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45《吕岩》条.]由此可见,宋徽宗朝吕洞宾已成为官方所封的神仙,在全国建观立祠。

    我们把这两方面的情况结合起来,可以初步断定,八仙庵建立的具体时间应在钟吕授受说形成和统治者祟道日炽的北宋晚期,最迟也不能晚于徽宗两次诏命全国“名山圣地”、“洞天福地”普遍修建宫观的时间之后。

    八仙庵在北宋晚期建立后,在元、明两朝逐步得到巩固和发展。

    八仙庵建立之后不久,北宋沦亡,来高宗赵构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建都,史称南宋。这时长安和北方大片领土,先后沦为金、元统治者之手。在金、元相继统治的北方,创立了全真教,并得到广泛的发展。全真教创始人王喆,字知明,号重阳,陕西咸阳大魏村(今陕西咸阳)人。据其《全真集》说,王喆甘河镇“遇仙得道”所遇的仙,就是吕洞宾。因此全真教尊钟吕为始祖。谭处端有诗云:“我师弘道立全真,始遇纯阳得秘文。”王颐中所集《丹阳真人语录》云:“师云:家风谁是祖,钟吕亲自传。”后来王重阳的弟子马丹阳、邱长春等,都以关中为据点,弘扬全真教。可以想见作为吕洞宾成道地的八仙庵,自然就成为他们往来集散和活动的一个中心点。八仙庵建有邱祖殿,也是邱长春曾在这里活动过的一个佐证。不过在金统治下这段时间,由于金、元、宋三方战争频繁,八仙庵不会有多大发展。后来,由于全真教在关中发展迅速,引起金统治者怀疑,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令马丹阳由京兆府返回故里。但丹阳弟子“十大解元”①[十大解元据查现只有九人,其中一人失记。此九人是:曹瑱、耒灵玉、刘真一、李大乘、雷大通、赵九渊、柳开悟、李大茎、李志和.见《道藏·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道藏·甘水仙源录》]继承其师弘道使命,继续以祖庭重阳宫和八仙庵为轴心进行活动。

    元朝前期,全真教得到元统治者的支持,发展到鼎盛阶段。元在西安的统治者是元世祖的第三子忙哥刺,他于至元九年(1272)被封为安西王,坐镇长安。安西王宫就建在奉元城(即长安城)东北3公里处(今人称该宫遗址为“鞑王殿”),它与唐大明宫在东西一条线上。安西王宫之所以修在城外。显然与当时长安城范围太小有密切关系。此宫殿设计精巧,建筑富丽堂皇,意大利古代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曾于1275年来这里游览,称誉这座王宫“其壮丽之甚,布置之佳,罕有与比。”①[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记》第110章《京兆府城》第431——432页]安西王本人笃信道教,其乳母卑守真还是一个自号通玄散人的道教徒。她曾捐助开修过华山大朝元洞。②[玉溪道人闵智亭《华山道教历史资料》记载:华山大朝元洞至今留有一个题记,曰:“祝延皇帝万岁,太子千秋.大元至元壬辰中元日,朗元洞洞主园明老人贺志贞点石,功德主安西王乳母通玄散人卑守真。”]当时,作为全真教活动中心之一的八仙庵颇受安西王青睐,常来礼拜。“祷嗣”、“还愿”,后来还重修了八仙庵。《咸宁县志》云:“元至正中,安西王祷嗣获应,  因请敕修。”③[《咸宁县志·祠祀志》第24页.]《古今图书集成》云:“八仙庵在东郊,元安西王建”④[《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550卷]这里,《咸宁县志》记的比较确切具体,说明是重修(不是初建)及重修的原因。在其他史料中还有这样的记载:这次重修是安西王令他的总管报告大元皇帝(一说皇妃)降旨“敕修”的。由于是“敕修”,共势头大,兴师动众,郑重其事,必然在原来殿宇基础上有所扩建与增建。大概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古今图书集成》把这次敕修误记成“元安西王建”.可见元时的八仙庵,不仅在市民百姓中,而且在当地统治者眼中,已是一个有相当影响的道观。

    迨至明代,也许是朱元璋发迹之前当过和尚的缘故,明朝建立后,他对佛教格外宠爱,广修庙宇,刻印佛经。而对道教则不那么热情,甚至借口元人“不知义理”、“天何有师”等理由,取消了“天师”称号,只给龙虎山张正常一个二品头衔正一教真人。而在道教中,又偏重正一教。并给正一教以种种恩宠、赏赐、封号。与此同时、明统治者推行极严格的宗教统一管理政策和管理制度、设置玄教院(后改为道录司),作为道教统一管理机关、使道土、女冠在其严格的管理之下进行修习和生活‘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全真教的发展,整个来说在明朝一代则处于衰落阶段。然而由于民众中存在着浓厚的祈求神仙佑护赐福的心理,在统治者阶层中也不乏追求长生久视和对神仙的向往,因而,作为全真十方丛林之一的八仙庵,在明代却仍有相当的发展。

    明代最早对八仙庵进行重修的是秦府永寿王。这则史迹见载于李子春先生的《陕西道教志》中,可能是从稗官野史中搜集到的。,其记曰:秦府永寿王感梦重修,亲书:‘蓬莱’二字。”在明朝,西安虽然不再作为国家的首都,但它作为大西北的首府,在军事、交通和商业贸易上,仍然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朱元璋曾说:“天下山川,惟秦中号为险固”①[《洪武实录》第46卷]因此他把自己的次子朱樉封为秦王,秦王府设于西安,②[秦王府城又名秦会城或王城,其遗址就是今天西安新城。]挟制整个西北。《古今图书集成)云:“秦□王,名爽,太祖次子,洪武三年封,十一年之国。生而岐嶷,严毅英武。受命得专征西军事,躬巡边鄙,  自大将以下,皆属节制。有军功者,先拟封拜,以闻御,军甚严,兵民咸为倚重。”③[《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498卷西安部.]秦王朱樉共有6个儿子,皆封为王。秦府永寿王,名朱尚烘,是朱樉第5子。大概这位王爷是一位笃信黄老之学的人,当他在一次作梦中梦见八仙后,便认为与神仙搭上了缘,是吉祥如意,福寿齐天的喜兆。为感谢八仙慈降福祥的恩德,便捐资重修了八仙庵并奉献牌匾一块,亲笔书“蓬莱”二字,悬挂于八仙殿前。   

    到明武宗正德年间(1506——1521),在八仙庵附近的管氏场圃,又泛起八仙显化的传闻,并因此而扩建,增建八仙庵、殿及雷祖殿等,使该庵达到一个新的规模。《咸宁县志》、《西安府志》都这样记载这一史实:“明正德间,八仙复显于管氏场圃,  因建八仙庵、殿;又雷自庵发,增建雷祖殿”,①[《咸宁县志·祠祀志》卷十二;《西安府志》卷62]人们在这里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两志”在这一记述的前半段已写道,宋郑生见八仙显化于此初建八仙庵,接着又说八仙复显于管氏场圃,因建八仙庵、殿及雷祖殿。是八仙庵在此之前已全部毁坏,变为管氏的场圃,明武宗正德年间因八仙显化,在此场圃重建八仙庵、殿及雷祖殿呢?还是对原来的八仙庵、殿进行重修,扩建和增建呢?我们翻阅了明以来有关长安发展以及八仙庵的材料,认为应当是后者。由于这次重修。扩建中,管氏把他位于八仙庵附近的场圃捐献给八仙庵,使该庵面积、范围扩大,扩建、增建的规模也

2共  1 2 下一页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