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用户名
请输入密码
首页 > 仙境宫观 > 正文

仙宫轶事
矗立于唐兴庆宫遗址上的仙宫

    自古凡道教徒立教建观者,大都以“名山洞府、洞天福地、古迹灵坛”作为选择的首要条件。西安八仙宫俗称八庵,其山水宫宇虽非全国之冠,但由于它处于“天下形势之雄者”的古都长安,座落于唐兴庆宫的局部遗址之上。这种形胜位置,使它近得以吸附终南楼观台洞天福地之辉。远则映射骊山、华山山水形胜之盛,因而成为全国道教丛林道法传续的著名宫观之一。

    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土地肥沃,河流纵横,物产丰盛,交通便利,形势险要,自古就有“天府”、“四塞之国”、“陆海之地”的称誉。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说过:“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则什居其六。”①[《史记·货殖列传》]。作为关中“心脏”的西安,就雄居于关中平原的中部。它是我国著名六大古都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西安,古名长安,古人谓“天下形势之雄者在郡曰长安”。①[《古楼观紫云衍庆集》、《名贤题咏》中的《终南山古楼观宇盛宫图 跋文》]。或曰:名山耸峙,大川环流,川原秀丽,卉物滋阜,言天下形胜者,“莫若西京也”。②[《咸宁长安两县续志》卷4]。 西安的南面和西南,东南侧、是重峦叠障、苍翠无际的群山。其有名者如“太白积雪六月天”的太白山,“终南名胜之最者”的楼观台,“重峦俯渭水、碧障扦摇天”的南五台、翠华山,雅秀的骊山和险拔挺秀的华山。西安的北面有奔腾东流的径水渭河,其东、西、南三面,又有灞河‘’浐河、沣河、涝河、潏河、滈河等河川环绕。司马相如的《上林赋》说长安一带是“荡荡乎八川分流”。西安的郊区又是一望无垠的禾原沃野,毗连开屏,其中以龙首原、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细柳原、乐游原和奉政原等最有名。正是这种形胜雄厚的地理形势和自然条件,使自西周、秦汉以来,相继有,13个王朝,把都城建立在长安或其附近,时间长达一千多年。杜甫所发出的“秦中自古帝王州”的绝唱,就是对长安形胜的生动写照。

    在长安建都的诸王朝中,以唐朝最为鼎盛。唐长安城的面积也最大,它是由宫城、皇城、廓城三部分组成。八仙宫就在昔日廓城内。其廓城周长约36.7公里,它的大小是今天西安城的7倍左右,是当时世界上最宏伟的城市之一。整个街坊布局呈棋盘式,匀称整齐;街道笔直宽敞。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诗云:“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了长安城内整齐划一的棋盘式格局。

    长安城内中轴线的最北边是宫城。它靠北居中的位置,表示帝王南面称王、至高无上的权威。宫城里面有很多专供皇帝居住、处理朝政和游乐的殿台楼阁和山池花园,殿宇林立、气势雄伟。太极宫就座落在宫城的中部。太极宫的北门,叫玄武门,这里曾发生过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紧贴宫城的南面是皇城。是专供朝廷官员办公的地方。

    唐长安城的皇宫,除宫城中的太极宫外,还有大明宫和兴庆宫两处。因大明宫在太极宫的东边‘故又把大明宫称“东内”,把太极宫称“西内”,而把位于大明宫之南的兴庆宫称为“南内”。这“三大内”的宫殿各自形成。个庞大的建筑群。而八仙宫的位置就在昔日南内“兴庆宫”的局部遗址之上。

     大明宫是李世民做皇帝后,尊其父李渊为太上皇。为了使其父高兴,就在宫城东北方向皇家苑囿中的龙首原上,专修了一座永安宫,后改名大明宫,让他父亲夏天在那里消暑。高宗李治又将大明宫加以扩充,并于公元663年由太极宫搬到大明宫去居住和处理朝政。从此之后,除玄宗李隆基外,’其他皇帝都在这里居住听政。宫内殿、亭、楼、阁栉次鳞比,布局协调、气势雄伟,站在龙首原之下仰视含元殿,犹如“天宫降临云端”,十分壮观。

    兴庆宫在兴庆坊(原名隆庆坊)内,是唐玄宗一朝政治统治的中心。它原是唐玄宗为临淄郡王时住宿的地方。在他即皇帝位的第二年,就把自己原来的旧居改建成兴庆宫。嗣后,兴庆宫的范围不断增益扩大。《长安志》载:“兴庆坊本名隆庆坊,明皇即位。改坊内东南隅有隋禅林寺及中书令马周尚书、左仆射温国公苏良嗣二宅并入宫地:其后宁王歧王宅亦队益之。《唐春秋》曰:‘开元廿年毁东市东北角及政道坊西北角,广花萼楼前之地’。‘开元四十年又取永嘉、胜业坊之半增广之,谓之南内’①[《长安志》卷9]。关于取永嘉坊南半部、胜业坊东半部及东市和政道坊一小部分,扩建兴庆宫的说法,多数学者都承袭《长安志》和有关史书上这一记述。但近年来,也有一些学者根据解放后对兴庆宫遗址范围钻探提供的资料认为该宫西边没有越过朱雀街东第五街,即胜业坊与兴庆坊之间这条大街;南边也未越过春明门大街(即兴庆坊与政道坊之间的大街)。因而《长安志》所载兴庆宫增益的情况除“取永嘉坊之半增广之”属实外,其他皆属误记。这个问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兴庆宫的建筑布局与太极宫、大明宫不同。它的正门即兴庆门不是朝南开,而是朝西开。它没有采取严格的对称布局,其主要宫殿也不是建筑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它的正殿兴庆宫,位于兴庆门的北侧大同殿在兴庆门正东方向、北部偏东处还有南薰殿、新射殿、金花落等。南半部中间为龙池(亦名兴庆池),。龙池西南有勤政务本楼和花萼相辉楼,②[这两楼都在兴庆宫的西南角,紧靠春明门大街。前者楼上题“勤政务本楼”,表示皇帝‘勤于政治、关心民疾”;后者楼上题“花萼相辉 楼”,表示唐玄宗与居住在胜业、’安庆二坊中的兄弟们的友情,像花瓣和花萼一样亲密。]正南为龙堂。东南有长庆殿,东北有沉香亭。以此构成了兴庆宫的园林风景区。“东沼初阳疑吐出。南山晓翠若浮来”③[唐张说:《侍宴兴庆池应制》。]向浦回舟萍已绿,分林蔽殿槿初红”①[唐沈诠朝:《兴庆池侍宴应制》。]这些唐人的诗句,都反映了兴庆池一带如画的景色。兴庆宫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建筑都是楼房,勤政务本与花萼相辉二楼房还是拐尺形。可见,兴庆宫的宫殿比西内、东内更加壮丽堂皇。后来,唐玄宗在大明宫、兴庆宫和曲江池之间,顺着外廓城修了一条专供皇家在里面行走的“夹城”。所谓“入主全自由潜行往返”,②[《旧唐书·地理志》。]“六飞南幸芙蓉苑,十里飘香入夹城”,③[唐杜牧《长安杂题长句》6首5。]就反映了皇帝从兴庆宫到夹城间往来的情景。

    兴庆宫是唐玄宗和杨贵妃居住和生活的场所,留下许多轶闻趣事。《关中丛书》有这样一段记载,开元中,禁中初种木芍药,“得四本上,因移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唐诗纪事禁中木芍药开,上尝之,妃子从,帝曰:尝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命李龟年持金花笺赐李白,令写新歌词。李白当即写了《清平乐》三首。其中一首是:“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梨园子弟抚竹丝,李龟年歌之,上亲调玉笛以倚曲,每曲编将换,则迟其声,以媚之,太真以玻璃七宝杯,酌西凉葡萄酒笑饮。”④[《关中丛书》卷,517页]这里极其生动形象地记述了唐玄宗在沉香亭饮酒作乐的场面长安城在唐代后期,多次遭兵火焚烧,加上人为拆毁,这座历史名城终于在唐代末年遭到彻底破坏,安禄山之乱,长安虽遭兵乱,但破坏还不很严重。唐僖宗广明元年(880),黄巢起义军攻克长安,建立大齐政权,“九衢三内宫室宛然”。真正使长安遭到破坏的则是当时诸路勤王兵。据旧唐书》记载:“初,黄巢据京师,’九衢三内宫室宛然”,及诸道兵破贼,争货相攻、纵火焚剽宫室,居市九里、十焚六七”。①[《旧唐书·僖宗本纪》]。接着又遭田令孜与王重荣、李克用沙苑之战,田令孜大败,“乃焚坊市”,“火宫城、唯昭阳、蓬莱两宫仅存”。随后,又有李茂贞的“岐军入京、宫室郦阁,鞠为灰烬。”②[赵冀《甘二史答记》。]经过多次兵火后的长安城,已到处断垣残壁,破坏不堪,但总还有部分建筑物幸存下来。最后使长安城遭到彻底毁灭的是农民起义军的可耻叛徒朱温。原为黄巢部将后叛降唐朝的朱温,盘踞开封一带,宰相崔胤为了与宦官争夺权力把他召到京城;朱温为了把政治中心搬到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以利于他随心所欲地控制局势,便逼昭宗迁都洛阳。临走前,命令拆毁长安所有宫室屋舍等建筑物,将木料顺渭水、黄河漂运洛阳。“全忠令长安居人按籍迁居,彻木屋自渭浮河而下,连甍号哭,月余不息。秦人大骂于路曰::国贼崔胤召朱温倾覆社稷,俾我及此,天乎!天乎!”③[《旧唐书·昭宗本纪》]这段记载就反映了当时拆房迫迁的局面。经过这次浩劫之后,昔日繁华的长安,顿时变成一片废墟。

    唐昭宗迁都洛阳后,长安城尽管破坏不堪,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军事要地。天祐元年(904),以韩健为佑国军节度使、京兆尹、镇守长安。韩健为了有一个立足之地,:不得不在废墟上重建长安。他废弃宫城和外廓城,仅将皇城加以整修,作为新城,这座城区面积大大缩小的新城,就是唐宋、五代到宋元时的长安城。

    长安城缩小后,原唐之兴庆宫遗址就留在城外,由于唐时兴庆宫较大,其占地面积约为2016亩,比我国现在最大最完整的宫殿群北京故宫的面积(1087亩)还大一倍。因而在五代宋原时,受到严重破坏的兴庆宫便分成为几个不同的部分。它的南半部分,尤其是兴庆池及其附近一片地方,仍是景色秀丽的游览区。宋苏舜钦的《兴庆池》,诗中有“助晓远昏山,浮秋明刮眼。鱼归别浦闲,雁下沧波晚”的描写。可见,宋时的兴庆池仍是一片碧波。它的北半部分靠近新城的大部分地方,形成一些新的坊、街和新的经济商业区,离城远的少量地方则变为农业区。这些新的坊、街和商业区中,较有名的一条就是长乐坊街.这条在兴庆宫遗址上兴起的长乐坊街,大概在五代末和北宋初年就已形成。幽雅清静的八仙庵,就座北向南矗立在长乐坊最热闹繁华的“长安酒肆”的北排。《西安府志》和《咸宁县志》都曾这样记载“八仙庵在长乐坊”。

    这里需要说明的,作为八仙庵所在地的长乐坊,虽与唐长乐坊同名,。但却不是同一个地方。过去有些介绍西安名胜古迹与风物传说的书籍,疏于仔细考究,把唐时的长乐坊与宋元以来至今的这个长乐坊混为一谈。例如有一本书这样说:“八仙庵,座落在唐代长安的长乐坊(今西安东关长乐坊),它是古城西安最大的道观。”这是一种明显的误解,唐之长乐坊是皇城东第二街北边第一坊,即长安城东北角自东往西数的第二坊。这个地方在今西安城东北角,它包括东北角城墙压的一部分地方,顺城北路、新民村、兴隆坊、长缨西路及其以北的北郭上村、南郭上村等。而宋元以来至今的这个长乐坊,在今西安东关,它与今西安东城墙第二门——中山门及城内的东新街在一条轴线上。而设于该街上的长乐坊办事处,其管辖的范围包括:南至东关正街,北至长乐坊路,西至护城河,东至动物园路这一区域。这就是说,唐之长乐坊与宋元至今的这个长乐坊在两个不同的地方前者在今西安城之东北角,后者在今西安城东关,后者的位置恰在唐兴庆宫西北隅的遗址上。

    由于宋元时的长乐坊,地处长安城东门之外,是长安“驿路之冲”,宾客迎送之地,因而在五代末年,尤其北宋年间,与长安逐渐复苏而成为一方经济都会的同时,‘它已成为一条‘工商繁盛”热闹的大坊街。大概因为同名的缘故,宋以来的长乐坊继承和发展了唐长乐坊酿造业特别是酿酒业的技艺。①[《西安史话》云:唐“长乐坊出美酒,名叫‘郎官清’,想来可以与 西市美酒‘西市腔‘“媲美”。]这里的酒肆业很有点名气,并赢得了“长安酒肆”的徽名。它不仅成为许多文人、土大夫常来饮酒酬答的地方,也是许多道者、真人往来活动之处。吕洞宾遇钟离权而成道,就在这个地方。八仙底山门外,至今还竖立着一块“长安酒肆:吕纯阳先生遇汉钟离先生成道处”的石碑。今天八仙庵道众中还广泛流传着吕洞宾在“长安酒肆”喝醉酒的故事。说吕洞宾经常到长安酒肆一家酒店来喝酒。这家店主人对吕洞宾接待热情、殷勤、周到。有一天,  吕洞宾又到这家酒店来,说他今天酒兴很高,要喝两坛子洒,喝完后就醉倒了,并让酒家把他抬到后院井台上去。他躺到井台上后还要酒喝,酒家解释道:“现在店内只剩下两坛子酒了,还要照顾其他客人;再说你也醉了,不能再喝了。”,正说着,吕洞宾腹内一翻把喝的洒全吐出来,直流到井内。从此以后,这口井里的水就变成了酒。酒家用不着再酿酒,把井水打上来就是美酒。由于这家酒店的酒特别浓香醇美,到这里喝酒的人比其他酒店都多。不久这家酒店就发了大财。,后来有一天,吕洞宾又来到这家酒店,问店主人还有什么困难。店主人说:“凉水变酒好是好;就是喂猪没酒糟。”吕洞宾说:“人人说天高,人心比天还要高,打来凉水当酒卖,又说喂猪没酒糟。”便走到后院井台上吸了一口气,井水中醇香的酒味就没有了。这个传说故事反映了当时这条街上酿造业和酒店发达繁盛的情况。

    同把两个长乐坊混淆相联系。长期来,对八仙庵座落的地方是否是兴庆宫遗址的一部分的问题也颇多争议,众说纷云。有一本关于西安古迹传说的书上这样写道:“八仙庵,座落在唐代长安的长乐坊······这原是东市的一部分,并且又南对兴庆宫、青龙寺,北靠大明宫,是个热闹的去处,因而从来就是古城最大的集市之一。”显而易见,该书作者不赞成八仙庵座落在唐兴庆宫局部遗址之上的观点,在他看来,确切的说应是“北靠大明宫”、“南对兴庆宫”.介乎“两宫”之间。

    根据解放后对唐兴庆宫遗址范围勘察探测的结果①[《唐长安城地基初步控测资料》载1958年第1期《人文杂志》]揭明:唐兴庆宫遗址范围的东界在今伉家堡西106米;西界在今经九路(今兴庆公园西门外)东90米处;南到今纬十街(咸宁路)北84米;北到长乐坊北边的永乐北路东端的东窑坊。东西宽1075米,南北长1250米;面积约1.4平方公里。接近正方形。按这个准正方形周边的直线划去,八仙庵恰好在兴庆宫遗址的西北隅(参见《西安市地图集》西安地图出版社,1989年10月出版)。这个结论与八仙庵现存碑石上“八仙庵为唐兴庆宫遗址”的记载正相吻合。实际探测的结果和碑石材料都表明,八仙庵不是位于“北靠大明宫”、“南对兴庆宫”,介于“两宫”之间的位置上,而是座落在唐兴庆宫西北隅的遗址之上。

    八仙庵位于西安城——西安东关长乐坊,座落在唐兴庆宫局部遗址之上的这一优越的形胜位置,是它继续发展,历久不哀的一个重要原因。

    八仙庵自宋朝建立以来,历经元、明、清、民国,至今已有九百余年。在每一朝代中,长安城内及其附近都有许多宫观。但这些宫观大都是长者一二百年、短者几十年,就淹然消失,以至默默无闻。而唯独八仙庵,数百年来,虽多次历劫兵燹,但废毁后很快会得到修葺。尤其是清代以来,其庙观规模不断扩大,宗教活动愈益近于规范,达到建观以来的鼎盛阶段。造成这一发展趋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它所处的形胜位置。《重修西京万寿八仙宫碑记》在讲到重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时,特别强调继承先民遗址,“饰胜迹以作民气”的意义,其曰:“故凡先民伟迹之在秦中者,若桥陵、若茂陵、若昭陵、末央废苑、华清故池,悉命将作葺乃理。即碑林石刻所萃,亦令动正供,盈羡聿事回,兴修岂徒侈外观之,懿悦万国过客耳目哉。欲国民顾瞻往迹,复昔日民族之盛,以共弼我丕丕基也。而斯庵亦唐宫遗址,又近在附郭,为冠盖往来憩息地,独未及焉,岂非一大缺典乎!”“国家既以胜迹作民气,斯庵之修势不可缓。”[见本书附录《重修西京万寿八仙宫碑记》]这里充分阐明了胜迹对于斯庵久盛不衰地得到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2共  1 2 下一页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