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用户名
请输入密码
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

    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的形成: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是香港道教的著名科仪,世称「大三清」。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的经本来自於羊城(广州)粤秀山三元宫同治元年(1862年)的刊本,传称系晋代葛玄所传,但无文献或其他材料可证。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斛食(施食)、济幽(超幽)和炼度等。炼度之法,「乃超凡入圣,脱胎换质之道」,「运一己之神气,合二象之生津,炼化枯骸,形象俱妙」。据南宋道士王契真称,「广成古科,无炼度之仪,近世此科方盛」。济幽(超幽)之法,同於超度、济度,就是「拔度冤魂,冰消万罪,和释冤仇」,各升天界,永脱沉沦的意思。唐五代时,济幽拔度类科仪已经广泛流传。斛食,即施食之法,就是施饿鬼以法食,「三途五苦,尽得沾濡;十类四生,悉皆饱满,即超阴境,共涉仙乡」。施食之法,在唐代已有行仪的记载,而在宋末时也已经流行。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的形成当是将三种科仪合在一起之时,大约是南宋之时。清代正一派高道娄近垣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考订刊行过《太极灵宝祭炼科仪》,其科仪的经文和程式与香港道教的「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的经文和程式都十分接近。据娄近垣的《太极灵宝祭炼科仪序》称,「是科见於宋之大成金书」,「流传既久」。宋代的「大成金书」,今已亡佚,不得而见,但由此可知,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在宋代已经形成,而香港道教的这一科仪则大致保持了七百年前宋代科仪的面貌。


    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的内容: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的行仪内容有:启经申意、祝香、洒凈、存想、上启五狱、破狱、三召、召请、调冶、玄门斋醮赞、叩十方、解冤结、五厨经、施食、水火炼度、三皈依、九戒、送亡偈等等。全仪以太乙救苦天尊为主神,志心召请二十类幽魂,来临法会,承此济拔。其中後十五类概括了南宋时期和以後的古中国社会绝大部分职业。例如,「庙廊卿相」,「安邦良将」,「文章秀才」,「东斋儒士」,「丛林衲子」,「琳宫羽士」,「医家名士」,「推星术士」,「五湖钓叟」,「云林野叟」,「东皋农父」,「饭牛稚子」,「行船客旅」,「奋身武士」,「秦楼舞女」等等,经文概括了各行业共通的苦难,反映了对於人生苦难的同情,并施法予以施食和济炼。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中还有「解冤结」的内容,其中把人生的「冤对」概括为「杀伤」、「自缢」、「溺水」等十种,即「十伤」,反映了传统中国社会的理想,生前生活在无冤结的社会里,死後能升登仙界。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以坐唱礼赞为主要行仪形式,在仪式的单元环节上,基本上都有符与咒偈相配合。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可以由一名法师主持,也可以由三位法师率班行仪。全仪唱赞行仪约需4小时。坛场布置绚丽辉煌,唱赞音乐丰富多彩,一直被誉为香港道教科仪的代表作。

[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姓名: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