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教眾多的義理淵源中,先秦道家對「道」的闡釋,可說是道教教義最重要的思想來源之 一。原本宇宙自然對人類而言是一個不可知測的客體,人類只是存有敬畏。但經過以老子為 首的先秦道家對宇宙萬物形成的具體分說,並以「道」規定之,便開啟對宇宙萬有存在的解 釋。道教即是承襲道家對萬有存在的解釋,以「道」為終極關懷,並援此為基點,雜揉原始 宗教對神靈的崇拜與巫術的運用,開展出一套道教特有的神仙體系。而此神仙體系對於道教 信徒而言,正面是激勵信徒勤奮修道以成仙,並闡釋成仙的可能性;反面則是運用鬼神的遭 遇與形象,作為恫嚇群眾的手段與方法。當然,因著不同義理與方術的側重與擷取,便會產 生不同的道派發展。但無論道派如何發展,符籙或丹鼎的分判,道教中心義理都是建構在對 飛昇成仙的追求,亦即對「道」超越永恆的追求。
道教自東漢末年張角以《太平經》為本所創立的太平道,與張道陵以《道德經》為領導的五 斗米道開始,承襲巫術、方仙道、原始宗教觀念等的道教開始有一比較完整的教團組織。雖 然,此時道教教團已經開始活動,但仍隸屬於地方性的群眾活動,並未受到為政者的青睞。
魏晉南北朝以後,因為受到君王的支持及知識分子的加入,道教才逐漸的成熟與發展,也就 在道教規模成熟的同時,成仙飛昇的信仰便在論證的過程中被合理闡釋,也才歸納出煉養的 方法與道術行持,然後又在不斷的失敗中,慢慢捨棄肉體成仙的可能。其中最重要的轉折莫 過於中唐之後,因哲學思想氛圍的轉向心性問題,使原本的外求服食丹藥轉化內養以成仙的 觀點。
無論其間道教修煉方式如何改變,諸道派側重教義如何分歧,其中心意旨仍是對超越、永恆 不變的「道」體的追求。換言之,被道教諸道派視為中心義理的神仙思想體系,事實上就是 先秦道家對「道」理論的進一步運用與衍生。此外,道教神仙體系的提出,也影響原本儒家 專利的倫理規範。一方面利用神仙命令的威權說法,一方面以倫理規範為成仙之基的理由, 開展出倫理道德在道教教義中的新面貌。
總的來說,道教之所以「道」名教,在於其以先秦道家對「道」具體規範的基點上,擴充其 教義內容,並建立起中心思想。又基於對「道」的追求與嚮往,在原始宗教多神信仰的基礎 上,重新架構出一套道教專有的神仙體系,作為諸道派在道術行持過程中的追求目標,也以 此框構具有道教色彩的倫理教化之說。簡言之,道教諸道派無論其義理之側重為何,其思想 主要特色即繫於長生不死之成仙得道的追求之上。
與浩瀚無垠的大自然相比,人類的力量與視界也就變得極為渺小,也正因為來自大自然廣闊 無限的壓力,於是人開始意識到自己生命的有限性,以及面對自然環境的無能與恐懼。為了 轉化這樣的恐懼與有限性,人們開始對自然產生崇敬,並將希望寄託於大自然背後的神秘力 量,神仙傳說也就因此而開展。如《莊子?逍遙遊》所言:「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 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榖,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書中 有關入水不濡、入火不灼、冬寒不凍、夏曝不汗的「神人」、「真人」、「至人」等等不食 人間煙火形象的描述,便是個典型的例子。
道教吸收了先民對神仙傳說的描述,並結合來自先秦道家對「道」體超越與無限的具體概 念,於是道教對長生不死的神仙追求,便成為道教之所以是一個宗教的主要特色與中心目 標。換言之,對道教徒而言,「道」是萬物背後之所以生成的最終依據,具有周流不息的特 性;而「神仙」也是企圖突破生命的有限,以追求無限的心理反映。因此在本質上,「道」 與「神仙」在無限性與崇高性上是相結合的,同樣作為宇宙萬物生成的終極根源,具有無所 不在、無所不能、周流不息的特性。
由此,道教徒對「道」的追求,是對趨近於生命永恆、能力無上的神仙信仰的追求。也就是 說,這種超越人類生命與能力的有限性而臻於自由無束縛的境界,是道教徒窮究畢生精力所 欲達到的境界與目標。所以道教徒深信:人只要透過正確的修煉功 夫,便能達到此一神仙境 界,進而體現「道」體的無限性。
道的概念
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中,道教因著不同時代的義理側重,衍生出不同道派,但在諸多道派 的興衰更迭中,仍被統稱為「道教」。道教如此以「道」名教的原因,即在於它們是以「 道」為最高的信仰,作為教義教理最終的追求。
道教「道」的概念,主要來自於先秦道家。老子《道德經》第一章寫著:「道可道,非常 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 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換言之,老子認為作為天地 萬物背後最終依據的「道」,其境界與意涵是在「無」與「有」之中被展現與規定的。因此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對「道」作用的體現,有如下的說明:「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 遼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 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說,有一個東西它先天地生,既無聲也無形, 不憑藉外在的力量不斷運行,可以視為天地萬物生成的根本。因為不知道它的名字,為方便 分說,強制給它一個文字符號叫做「道」,而這樣的「道」是以宇宙原來自然的樣子作為法 則,周流在天地之間,體現在「有」與「無」這兩種面向之上。因此「道」的內容特性便如 《道德經》第四章所言:「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亦即「道」雖不可 見,卻作用無窮、無所不在。它好像萬物的宗主,超乎世界的存有,成為萬物背後所以然之 理。總言之,老子《道德經》之所謂「道」,是存在於渾沌天地之前,一方面化育萬物,讓 萬物從無到有;另一方面,卻又無所顯形,沖虛不可見,沒有人知道它會從那裡開始,又將 從那裡結束,只知道它變化無窮,高深莫測,充漫於天地之間。
道教於是援用先秦道家視「道」為造化天地萬物之本始、萬物存在最終依據的具體規定與體 現,衍生為諸道經中對萬有世界存在的解釋與體認。例如產生於東漢末期的《太平經》,就 稱「道」為「萬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又說「乃大化之根,大化之師長」。而唐代道士 成玄英在《老子義疏》中也說:「夫道者何也?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 源。其大無外,其微無內,浩渺無端,杳冥無對。至幽靡察而大明無光,至靜無心而品物有 方。混漠無形,寂寥無聲。萬象以之聲,五音以之成…今古不移,以之謂道者也。」亦即更 進一步闡發「道」作為萬物生成最後根據的地位,不居、不恃、超乎有無之外的特質表徵。 由此,「道」的概念自先秦道家賦予具體概念之後,在經由道教諸道派的承襲與深化,並依 著不同時代背景與思想氛圍,進行多方面、多層次的解釋與闡釋,使「道」概念的解釋逐漸 宗教化,終至成為道教哲學的中心義理思想與範疇。
思想內涵
先民因為對大自然的敬畏,於是認為萬有的背後必然存在著一股神秘不可知的力量,既操控 著萬物,也主宰著人類。而在百家爭鳴的 春秋戰國時代,以老子《道德經》為首的道家,解 釋萬有存在背後之所以然之理乃是因為「道」體的作用,將原本抽象的宇宙概念給具體化。 於是在東漢末年成型的道教結合原始宗教對「神靈」的追求與先秦道家對「道」體的具體闡 述,發展建構出長生不死的神仙體系,作為整個道教教義的中心思想。
(一) 神仙體系的淵源
1、多神崇拜: 前面談過,「神靈」概念的出現,主要是在民智未開的情況下,先民對生 命有限與能力低落的一種心理反映。換言之,在面對自然界山河萬物的廣大與無限,先民只 能以為其背後必有一股不可預知的力量在操控與主宰,於是山有山神、水有水神、河有河 神…等等。道教於是接受原始宗教這種多神並存的信仰方式,開展出道教神仙體系的多神信 仰。但值得一提的是,道教也受原始宗教可以不同名號稱謂同一主神的習慣影響,在各個朝 代道教主神也有不同稱號 。
2、神話傳說: 在道教主神之下的眾多神祇之中,有很大部分來自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例 如《禮記曲禮》記載對四方二十八星宿的祭祀,也被道教崇拜星神以消災解厄所承襲。此 外,文學作品《山海經》、《楚辭》等記載有關於日、月、水、火、山、風、雷、電等自然 界神祇,也被道教神仙體系所吸收;甚至西王母等神話故事中的人物,更被道教吸納為神仙 體系中的領袖。
3、民間人物: 除了原始宗教的多神崇拜與神話傳說,道教神仙體系的另一個來源是民間百 姓中有巨大功 績的不平凡人物,也就是百姓為感懷這些人物對家國的貢獻,於是奉其為神祇 以示崇敬。例如上古時代黃帝、伏羲、神農,三國時代的關雲長,南宋之岳飛等等。因為對 有功 績人士的感懷與崇敬,於是民間新神不斷發展,也就成就道教神仙體系的龐大與新發 展。
(二) 神仙體系的分類
道教的神仙體系雖然因著不同時代對主神有不同的稱呼,但本質 上都是等同於「道」的化 身。因此,無論時代對主神名謂的變化,就整個道教的神仙體系而言,都可分為天、地、人 三層結構。
1、天的結構: 受中國古代天「九天」觀念的影響,道教也有「九天」 之說,「九天上 帝」、「九天真王」等即是由這種說法所衍生。由此「九天」繼續演化,便有「三十六天」 說,亦即三十六個天界中都各有一個掌管的主神,其下也會有自己的僚屬與配偶。此外,日 月星辰等在天上之物體也都會有其相應的神祇,道教神仙體系的結構便因此而龐大。
2、地的結構: 與「九天」、「三十六天」相應,道教神仙體系地的結構裡也有「九地」與 「三十六音」之分,每一層都會有一「土皇」掌管。此外,道教亦認為地下還有陰曹地府, 是不能成仙的人去處,其間也會有大大小小的鬼神司管各種事務。除了主事的主神與管事的 神祇之外,地獄之中還有無以計數的鬼魂,是隨著在人世間表現的優劣而有不同的待遇。
3、人的結構: 除了天與地之外,在人的生活空間,道教徒以為尚有五方六國、十洲之島等 地方存在著各式各樣的人類,也存有眾多的神仙。另外,道教神仙體系也運用了人間的等級 制度作為神仙體系中的等級制度。總而言之,無論從天上、地下或人間來觀察道教的神仙體 系,其組成方式與其對宇宙的解釋與產生有著相對應關係。
(三) 神仙體系的意義
藉由觀察道教神仙體系的排列與結構,可以歸結出兩種現象:一 是在各個朝代皆有民間新神 納入道教的神仙體系之中;二是,在天、地、人三層結構中,只有人可以因著自己的表現優 劣與否隨意晉升與墮落。因此,道教神仙體系給予人最大的意義便在於只要人勤奮修道、行 善積德,便可晉身到天仙之列;反之,若為非作歹,怠惰成性,便將沉淪至地府之中,受盡 苦楚。換言之,道教神仙體系不但能夠吸引人信道、入道進而修道,從而壯盛道教教團的規 模;另一方面更能藉由地獄世界的恫嚇,對社會作某種程度上的倫理規範。
表現形式
長生不死的神仙追求既是道教教義的主要中心思想,因此無論是側重齋醮符咒的符籙道派, 或是服食丹藥的外丹道派,抑或是後來由外丹轉變為心性修養的內丹學派,在教義的闡述 上,都是以神仙信仰的追求與重視,作為最高依據。
(一) 符籙道派
前面說過,崇拜多神是道教的思想特質之一,這其中又以符籙道派的表現最為明顯。換言 之,神仙是統馭自然萬物的最高力量,具有對存在物賞善罰惡,並有誅除妖魔鬼怪的能力。 因為神的意思是不可探知的,所以符籙道派的道士援用古代巫術,宣揚天人感應之說,肩負 起人間與神意仲介者的任務,通過齋醮 、拜懺 、誦經 、符籙道法 或扶乩降仙等道術法門, 對諸神祝禱,以祈求解決人世間所遭遇的各類問題與困難。嚴格來說,符籙道士以此道法謀 生而名揚於世,無異是古代巫術的再發展與提昇。
符籙道派之所以利用齋醮等道法,無非是想藉由道術的行持與對神靈的祝禱,來清除現實世 間所遭逢的磨難,以祈求達到比較安穩的生活環境,或者作為超渡亡者、消除罪業的一種方 式。但符籙道派所依存的神靈信仰,基本上是沒有任何理論根據的。也就是說,符籙道派所 重視的神仙體系,沿承的是原始宗教的多神信仰,或是神話傳說中的神靈形象,屬於較低層 次的信仰。發展到宋代以後,因為心性修為思想的偏重,於是道士將原來齋醮祈禳、符籙道 法的理論依據與內煉思想結合,重新開展出回歸自我元精、元氣、元神的道術。雖然道士將 持法重點修正到自我煉養以成仙上,但前提仍是建立在對鬼神信仰的基點上。
(二) 丹鼎道派
丹鼎道派不同於符籙道派之側重齋醮科儀,而是以丹藥的煉製為理論重點,其中又有服食金 屬丹藥的外丹道派與以心性煉養為主的內丹道派之分。
1、外丹道派: 道教對神仙的追求,不是個人肉體長生不死的要求,就是對靈魂超越形軀而 永存於宇宙的努力。但不論是入世的以肉體長生為目標或出世的以靈魂超脫為鵠的,外丹道 派的道教徒都是通過丹藥的煉製與服食,作為不死成仙的手段。所謂的丹藥煉製,即指道教 徒利用金石類藥物如丹砂、金、銀、鉛、汞等與草木類藥物如黃精、胡麻、地黃、苻苓等作 為材料,置入爐火中燒煉以製成金丹大藥,相傳只要服食此類金丹,小則可以延年益壽,大 則長生不死、飛昇成仙。但經過無數道士的煉製與服食,金丹的效果其實有限,再加上中唐 以後不少帝王因服食金丹身亡,外丹的煉製便逐漸轉向於內丹修煉。
2、內丹道派: 如前所言,因為外丹煉製所需要的費用相當龐大且效果不可期,再加上不少 帝王因服丹藥而身亡,於是在佛教心性論思潮引領下,道教的丹道學說也從外丹的服食,轉 向內丹心性的修煉與追求。換句話說,內丹道派的道士援用外丹的理論架構,以人身為鼎 爐,透過守中 、導引 、服氣 、存思 等等修煉方式,將人體原就存有的精、氣、神在人體中 宮(即腎)凝結大丹,然後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終至以虛體道,期望能夠藉此以 入仙門。神仙思想對道教的影響除了符籙道派之探測神意以遂願,與丹鼎道派之煉養服食以 成仙之外,還對倫理道德規範產生影響。換言之,道教徒或利用倫理道德為天神下旨意的說 法來恫嚇人民遵守規範,或以行善積德為成仙成神的基礎為宣傳手段,使近似於儒家忠孝倫 理的教化思想,與追求長生成仙的理論結合,在道教的範疇下開展倫理道德的新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