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用户名
请输入密码
首页 > 道教文化 > 正文
道教文化與醫學養生

    「道教醫學」是中國醫學史上的一個頗具宗教色彩的醫學流派,其在繼承和吸收了我國傳統 醫學的理論和優良成就的基礎上,通過自身實踐,創立和發展了與傳統醫學既有聯繫又有區 別的醫療學說和養生技術。

    道教的醫療文化包括有:方術醫學、外丹術醫學、內丹術醫學、房中術醫學和醫學倫理學, 其內容豐富而特別。因此從中國醫學上來看道教醫學不僅是一個特殊的醫學流派,而且更充 實了中國醫學本身,提供了中國醫學在病理學、治療學、預防醫學、化學製藥學和本草學方 面不少醫學藥理知識與技術。

    養生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份,其概念是調攝生活,保養精、氣、神,使之生生不已,從而 防病、卻病、延年益壽。在道教的養生活動當中,其主要的內容是包括煉神、服氣、存思、 內丹、導引等的氣功 養生術。

    道教醫藥養生術雖然不能完全達到自主生命、長生成仙的宗教目的,也有不少失敗的教訓, 但畢竟開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修煉養生途徑。故如今道教醫藥養生術愈發顯示出其內在價值 和獨特的魅力,對人類醫療保健事業的發展產生積極的作用。因此雖然道教醫學本身在內容 和形式上存在著雜蕪不一、精華與糟粕並存的特點,只要我們能沿科學的軌道去發展,將會 造福更多人類。

    道教以道名教,其信仰的核心主旨就在於長生成仙。為了達到長生成仙的理想,其特別重視 醫學及保生延年之養生術,故自古以來歷代修道而兼修醫術者層出不窮,而有「十道九醫」 之說。道教徒除了把醫學養生術視為其追求和達到「長生久視、羽化登仙」的必要輔助手段 和必備知識之外,更把醫術作為其傳道濟世的有力工具。尤其在道教始創時期,道教與醫學 的緊密聯繫,多是出於宣傳教義、廣納教徒以擴大道教在社會上影響的直接外在功利目的。 其後隨者道教神仙體系理論的建立及道教本身的進一步完善,道醫的聯繫,成為道教自身發 展必不可缺少的內在要求。

    道教重視醫藥的出發點雖然是為了濟世活人、求仙長生,但在客觀上卻也促進中醫藥的發 展。在道教經典中,如《太平經》、《周易參同契》、《黃庭經》、《悟真篇》等,不僅有 大量的醫藥學內容;而且在《道藏》中還收集和保存了大量的中醫藥著作及養生書。其中純 醫藥著作,例如有《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黃帝內經靈樞略》、《黃帝素問靈樞集 注》、《黃帝內經素問遺篇》、《肘後備急方》、《千金要方》等等;其養生方面,也有 《存神煉氣銘》、《攝生論》、《養性延命錄》等等。

「道教醫學」是中國醫學史上的一個頗具宗教色彩的醫學流派,其在繼承和吸收了我國傳統 醫學的理論和優良成就的基礎上,通過自身實踐,創立和發展了與傳統醫學既有聯繫又有區 別的醫療學說和技術。道教醫學的內容雜蕪不一,精華與糟粕並存,但其在許多方面對傳統 醫學仍有貢獻。以下就道教的醫療文化、道教與醫學藥理、道教與氣功 養生來說明。

道教的醫療文化

    道教的醫療文化,其內容包羅萬象,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 方術醫學

    早期道教在初創時都是將治病與傳教結合起來,採用了帶有濃厚巫醫色彩的治病方法如「符 水咒說」、「跪拜首過」、「驅妖捉鬼」、「祈福禳罪」等,為百姓醫治疾患,以此作為重 要的傳教手段。據現存的文獻記載,早期符籙派道教利用符咒驅鬼治病通常都是採朱筆寫符 於紙,燒成灰後和水吞服,或用施咒過的水來進行的。《後漢書》載,太平道的創始人張角 曾「蓄養弟子,跪拜首過,符水咒說以療病,病者頗癒,百姓信向之」 。而同樣屬於符籙派 道教的五斗米道除了用符水為人治病外,其祖師張陵還敷衍正一章符,領戶化民,用首過的 方法來「救療久病困疾」 。早期道教所採用的這些治病手段都帶有濃厚的宗教神秘主義色彩 和原始巫術性質。符籙治病、祝水去疾的功 效不僅記載於道教經典中,而且在官修正史和醫 典中也屢見不鮮,對我國傳統醫學產生很大影響。

(二) 外丹術醫學

    「 外丹術」即通常所說的「煉丹術」。外丹以丹砂、鉛、汞、硫為主要原料與其它藥物相配 合置於爐鼎之中,運用飛、抽、封等等手段加以燒煉,以求製得不老之丹。由於不老之丹的 煉製失敗,這些兼具煉丹家與醫藥家雙重身份的道士,自然將煉製的丹藥逐漸轉為醫療之 用。在化學製藥技術方面,煉丹中所得到的化學合成物,為中醫臨床治療提供了新的知識和 技術。例如,在唐代《新修本草》中記載了用一種白錫銀箔和水銀合製成泥銀膏,用作相當 於現代的牙填充劑來修補牙齒。在臨床醫療應用方面,由於服食丹藥所造成的種種危害,因 此內服的丹藥逐漸改為外用,且絕大多數被用於治療外科、皮膚科的疾病,具有良好的療 效。例如,由水銀、火硝、白礬等煉製而成的「紅升丹」具有拔毒去腐等作用,主治梅毒、 濕疹等症。雖然鍊丹術未能煉成不死之丹,但在客觀上卻促進了製藥技術和醫藥的發展,尤 其在中醫外科中具有重要的影響。

(三) 內丹術醫學

    隨著外丹術逐漸被證明不能夠達到長生不死,反而會中毒短命之後,代之而起的是以自己的 身體作為爐灶,煉養體內精、氣、神的「內丹術」。由於「內丹術」以黃老「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為理論基礎,以人身為煉丹的鼎爐,人身中的精、氣、神為煉丹的原料,認為 通過一定修煉可以逆生命之序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而結丹長生;並以 祛病健身為初效,以延年益壽為中效,以成仙飛升為最高目標;而且引用易經卦象、河圖洛 書以及中醫臟象經絡學說來描述內煉過程中內氣的變化和體驗,從而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 和功 法體系。經過長期修煉和理論探索,內丹術的理論和方法已日趨完備,且行之有效、弊 病較少,即使不能成仙,也能取得一些健身袪病、延年益壽的效果。尤其內丹術繼承和綜合 了服氣、胎息、守一、存思等功 法,對後來的氣功 影響很大。因此「內丹術」對於中醫養 生學來說是一個很有價值的財富。

(四) 房中術醫學

    房中術是道教的一種重要的醫學養生方法,其原本是講房中宜忌與袪病之術,是古代醫學中 關於男女性心理、性醫學方面的知識,後來才被道教所承襲,成為修身養性之術。早期道教 「五斗米道」以「行氣、導引、房中之事」為學道修煉的重要法術,把房中術稱之為「男女 合氣之術」。據文獻記載,當時的許 多方士如甘始、左慈等人都修煉過房中術。東晉葛洪則 集前人之理論和經驗,從寶精貴生的角度較全面地闡明了房中術在道教求仙長生中的作用, 為道教房中術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道教房中術自魏晉發展到隋唐五代,其房室養生的主 要指導思想已從早期的節欲寶精逐漸演變為閉精縱欲,出現了以「採陰補陽」為目的修煉 法。至宋元時期房中術的研究多已轉向子嗣優生的問題。故房中術其中雖然有其糟粕,但不 可否認的,其也有合理的性知識和性醫學,是中醫養生學的精華之一。

(五) 醫學倫理學

    道教醫學不僅在醫藥養生知識與技術上有相當的成就,同時也積累了極為豐富的醫學倫理學 思想。道教醫學家在濟世救人的醫療實踐中把醫術視為「救生死之術」,強調醫家要對患者 生命健康高度負責,必須具備「人命至重」和「志存救濟」的高尚醫德和醫療行為準則。道 教醫學的醫德思想早在《太平經》中就已初步奠定。《太平經》中就一再強調醫師處方用藥 要「慎之慎之。此救命之術,不可易,事不可不詳審也」。《太平經》所闡發的這一醫德思 想為後世著名道教醫學家葛洪和孫思邈進一步發揚。葛洪繼承了《太平經》中的醫德思想, 把拯救病人的生命視為第一要義。繼葛洪之後,唐代孫思邈對醫學倫理學思想作出了全面系 統的闡述 ,強調行醫者不僅必須具備全面、精湛的醫療知識和技術,而且還必須有一顆「大 慈惻隱」的濟世活人之心。故道教的醫學倫理學對於端正醫療之風有震聾發聵之效。

道教與醫學藥理

    道教的醫療文化豐富而特別,因此從中國醫學上來看道教醫學不僅是一個特殊的醫學流派, 而且更充實了中國醫學本身,提供了中國醫學不少醫學藥理知識與技術。以下就病理學、治 療學、預防醫學、化學製藥學和本草學幾方面來說明道教醫學藥理的內容。

(一) 病理學

    道教醫學在有關疾病發生、形成機制的認識上,通過長期觀察和行醫實踐,積累並總結了不 少正確的認識和經驗知識。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中已用天地之氣的變化及肝、肺、腎、 脾等臟腑機能紊亂,來解釋各種病症產生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太平經》中已經意識到人 的精神情志狀態的好壞會引發疾病,影響病體康復。隨著魏晉時期道教醫學的不斷發展,道 教醫學關於疾病產生機制的認識也逐步深入。葛洪在《抱朴子內篇》一書中,對包括病因在 內的有關方藥、養生等醫學內容作了許 多精闢的闡述。葛洪把人之所以不能健康長壽的原因 歸結為機體老損、外界邪氣所侵害等物質因素。更可貴的是,葛洪也認識到良好的情緒、心 理狀態對維護身心健康、防止疾病發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由此也看出道教醫學的病理 學是在繼承和吸收中國傳統醫學理論的基礎上而發展。

(二) 治療學

    中國醫學治療疾病的特色在於辯證論治。因此儘管臨床上病情千變萬化,但只要根據病情的 性質、病變的部位和症候的輕重緩急,制定並採取合適的治療原則、合理用藥,便能取得滿 意的臨床效果。道教醫學家在治療學上不僅承襲了《黃帝內經》中所奠定的一些傳統治療原 則,諸如調整陰陽、扶正袪邪、因勢利導和因時、因地、因人採取相應治療措施的「三因制 宜」原則,以及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所確立、發展的「辯證論治」基本原則,而且在 長期的濟世行醫的醫療實踐中,形成了處方用藥以「價廉、簡單、靈驗」著稱和以「救急、 方便、實用」的臨床治療學特色。

(三) 預防醫學

    道教醫學是道教修煉成仙、長生不老為主要目的醫學,因比歷來重視養生保健和預防疾病。 被道教奉為經典的《老子》中已有防患禍害的思想。東晉道醫家葛洪十分重視對疾病的防 治,他主張對疾病的治療首先要防止疾病的發生,要把病患消滅在發生之前,即所謂「消未 起之患」和「治未病之疾」。道教的預防醫學在唐代孫思邈的不朽醫著《千金要方》中得到 了較有系統的闡述和發展。首先孫思邈明確指出,對疾病要防患於未然,要以預防為主,只 有防微杜漸,積極預防,注意日常的養生保健,使身體機能保持健康、旺盛狀態,才能消除 疾病產生的條件和因素。此外,孫思邈還認識到改善居住環境、做好日常衛生消毒工作可以 有效地減少疾病的滋生。這些都與現代預防醫學和衛生學的基本原理不謀而合。

(四) 化學製藥學

    道教外丹術以金石礦物為原料用水火相濟的方法煉製丹藥,雖然其目標是虛幻的,但它卻在 客觀上促進了化學製藥的發展。東晉道醫學家葛洪在《抱朴子內篇.仙藥》中對一些礦物性藥 物的藥效作了專門研究。不僅如此,葛洪在醫學史上還率先將金石類無機藥物和用化學方法 合成的各種丹藥應用於臨床治療中。例如以鹽水用於霍亂、腹痛、中風、瘡瘍傷口的清洗; 以水銀、胡粉、豬脂合藥治瘡皰。同樣,唐代孫思邈作為一個「志存救濟」的醫藥家,在化 學製藥領域的開拓中也做出了特殊貢獻。他運用煉丹技術煉製合成了許 多治療疑難雜症的醫 用丹藥,例如《千金要方》中有一個以砒霜為主要成份的醫用丹藥-「太一神精丹」,能主 治霍亂、腹痛脹滿、溫瘧等症。故道教煉丹術與醫藥學的結合,加速了中國古代化學製藥的 形成和發展。

(五) 本草學

    道教醫藥學家多以博通醫藥而著稱,其本草學思想和成就在中國傳統本草學發展史上起到了 承先啟後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在中國本草學發展上做出傑出貢獻的道教醫學家首 推陶弘景和孫思邈。陶弘景對本草學的貢獻集中體現在他的《本草經集注》中,其內容是對 五世紀以前藥物學的綜合和總結,更重要的是他創立了以藥物自然來源和屬性分類的方法。 這一獨創的分類法後來成為我國古代藥物分類的標準。唐代孫思邈在藥物學方面也有很深的 研究和造詣,並且由於其卓越的藥物學成就被後世尊稱為「藥王」。孫思邈根據自己長期採 集、觀察和用藥經驗,對藥與病、藥與物、藥與時、藥與地諸關係的論述有獨到的創見,頗 具新意,正確地反映了藥物性質和藥效應用的客觀規律,推動了中國傳統本草學的發展。

道教與氣功養生

    養生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份。在中醫最早的古典醫籍《黃帝內經》中稱為「道生」,這充 分說明了中醫養生與道家修煉的關係。被道教尊為「藥王」的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有 《養性》一篇專論養生問題。無論「道生」、「養性」、「養生」,其概念都是調攝生活, 保養精、氣、神,使之生生不已,從而防病、卻病、延年益壽。在道教的養生活動當中,其 主要的內容是包括煉神、服氣、存思、內丹、導引等的氣功 養生術,以下分別來敘述:

(一) 煉神法

    煉神法包括守道、守神、守一、心齋、定觀、澄心、觀心、坐忘等,皆以自調其心,令契合 於道為要,源出於先秦道家。魏晉《西昇經》承老子、莊子修養之道,主張真正的道在於修 養精神,認為人的精神若能契合於道,便會無所不能。精神的修煉,須收攝心念,時常保持 空虛純淨,不為聲色所動,靜坐思索道,使心靈極度虛無,既不知身體之存在,也不知心的 存在,這種修煉法叫守神。南北朝以後,道教又收佛教天台宗的止觀、禪宗的觀心之法,形 成一種冥想與觀析結合的煉神之道。修習煉神之道,可由心理的改變而達到生理的改變,出 現疾病消除、身輕心暢、返老還童等變化,乃至延壽長生。

(二) 服氣法

    服氣法,又稱為吐納法、煉氣法、食氣法、行氣法。總之各種以呼吸為主的氣功調息鍛練都 屬之。服氣即是以氣為長生藥而服用,這類方法從調控呼吸入手。道教認識到呼吸是人生存 的關鍵,想要自控生命,長生不死,須從呼吸上下手調製,達到呼吸極其微細緩慢,如嬰兒 在母胎中的呼吸方式,叫做「胎息」,是服氣的最高境界。服氣的煉習法有閉息、存服外氣 、服內元氣等。閉息亦稱行氣,即盡量屏息不呼出,延長閉息的時間。存服外氣乃存思與服 氣的結合,有服五芽、六氣、三氣、紫氣等方法。想像服食外氣有補益健身之效。服內元氣 為服氣最成熟者,可使全身的瘀血病氣消除。

(三) 存思法

    存思,為持續地想像某種景物之意,是上清派道教的主要修煉方法。《黃庭經》、《大洞 經》等專述此道。存思的內容,有具宗教性的身內外之神、仙境、天宮等。存思身內之神, 如《黃庭經》說人身中各部位都有神主掌,述諸神的名字、形狀、服色,說身中哪一部位有 疾病時,只要存思該部位的神,便可治癒。尤其是存思上、中、下三個丹田中總管諸神的 神,為長生成仙的途徑。存思身外之神,如存思北斗星神、二十四星神、月宮之神等。存思 通神是在秦漢意守類功 法的基礎上加以發揮,結合道教泛神說,提出通過存思身內外諸神以 煉養的方法,隨著上清派影響的擴大成為道教氣功 養生的主要方法。

(四) 內丹法

    內丹是道教氣功 修煉經歷了長期摸索過程,而最終找到的最系統、最完美的修煉方法體系。 它綜合了服氣、胎息、守一、存思等功 法,結合精氣神學說、經絡學說,以《周易》陰陽、 圖卦為說理工具,融會佛教心性之說而形成。內丹修煉是以人身為鼎爐,以精、氣、神為藥 物,在人體內模擬宇宙反演過程,而達到重返本源、長生不死的理想。內丹方法多達十餘 家,在理論上皆以「性命」二字為綱宗。就養生之用而言,煉精化氣打通陰陽總匯的任督二 脈,身體自然不需要更多的調理就能保持陰陽和諧的健康狀態。如果煉成煉氣化神,人體的 生命活動就會在奇經八脈、十二經絡調節下變得更協調,從而收到延年益壽之效。

(五) 導引法

    道教氣功 養生的方法很多,既有煉神、服氣、存思、內丹等的靜功 ,也有導引、按摩等的 動功 。道教人士很重視導引之術。葛洪《抱朴子》一書中記述有龍導、虎導、熊經、龜咽、 燕飛、蛇屈、鳥伸等各種名稱,可見這時的導引是以模仿動物的動作為主。陶弘景的《養性 延命錄》中也載有多種導引術。隋唐時導引術已走向成熟,而能夠和臟腑功能相結合,在理 論上和單純搖動關節的體操類導引已有本質的不同。唐孫思邈《千金要方》中載有多種導引 套路,如天竺國按摩法、老子按摩法等。唐道士司馬承禎的《白雲子導引法》則根據人體 「氣之流源,昇降有序」的特點,提出整體動作的編排。導引從初期的仿生、象形而成熟為 有理論有次序的功法。

    道教醫藥養生術雖然不能完全達到自主生命、長生成仙的宗教目的,也有不少失敗的教訓, 但畢竟開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修煉養生途徑,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留下了數百種修煉養 生的著述,對人類健康長壽事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現在道教醫藥養生術已開始被加以科學的改造,運用於醫療和氣功 養生,證明可以取得治病 健身、延年益壽的良好效果。這些道教醫藥養生術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醫療保健功能,可被 人們在無病時用於預防,病時用於治療,病後用於康復。故如今道教醫藥養生術愈發顯示出 其內在價值和獨特的魅力,對人類醫療保健事業的發展產生積極的作用。

    因此雖然道教醫學本身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在內容和形式上存在著雜蕪不一、精華與糟粕 並存的特點,只要我們能用科學方法分析、鑑別,並沿科學的軌道去發展,將會造福更多人 類。

[评论][ ][关闭窗口]

道教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