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道教,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但这里所说的道教文化不是这种泛义的文化,而是指八仙庵道教教团在900多年的发展中,一些文化素养较高的道士们所创造的具有道教思想的文化成果,它包括道教的宗教理论、宗教诗歌、宗教故事及音乐、绘画等。
现在所收集起来的有关斯庵的道教文化艺术作品,基本上都是清朝以来的,未见到有清以前的。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是清以前,八仙庵宫观规模,还只有中轴院4座大殿和两边的厢房,还没有东跨院、西跨院及西花园等建筑,道土人数也少,其文化方面的发展尚处于积累,准备的不成熟阶段。另一方面是,清以前即便有某些文化艺术作品,由于距今时间久远,在几经战乱、兵燹的历史过程中,也都遗失和被毁了,就是清以来的文化艺术作品,在经过同治年间的兵乱与解放后的“文化大革命”之后现在幸存下来的也只是,部分,并且这一部分不是在八仙庵找到的,而是从北京白云观图书馆及一些老道长的私人藏书中找来的,现在将找到的这部分文化艺术作品,分作几类,加以介绍,并选择有代表性的篇章,辑录于后。
八仙庵留下来的著作中,对道教的宗教理论(包括教义及科议等方面),作了一定的阐释、发挥、总结以至有些发展的,有董清奇的《除欲究本》、商明修的《六骰堂》、王理仙的《论“道”》以及闵智亭的《道教仪范》等。
1.董清奇:《除欲究本》
董清奇,道号乞化道人或赤脚道人,世人称赤脚董仙人,河南邓州人,生卒年不详。他于清嘉庆十八年至二十年(1804至1806)前后,担任八仙庵方丈。《除欲究本》刊印于嘉庆十八年。为木刻版,分为6卷,共786页,约16万字。从文体形式看。一、六两卷全是诗文,每卷都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次序排列,即前面若干页全是四言诗,接着有若干页全是五言诗,又接着若干页为六言诗、七言诗。第六卷最后几页还有一些杂言诗。二至五卷全是叙事散文、宗教故事及见闻杂记。这些文章有长有短,而且还插有一些诗歌。其构架大体是:每一文章的标题之下用一首诗来开头,最后用一首诗作结,有的中间还插一、二首诗歌。从内容看,6卷全文贯穿着一个中心思想,就是通过涤除各种私欲邪妄、修心炼性,以求复归人的本真纯善之性,达到得道的目的。从这个中心内容可以看出,这是一本阐述道教的宗教道德观的专著。虽然这本书目前还未为研究道教宗教道德 观的人们所注意,但仔细考究一下全书的内容,便可以惊异地看到,这本书在继承道教以往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佛家和儒家的伦理思想,特别是宋明理学中的伦理思想,提出自己一整套关于道教徒道德修养的思想体系。因此,它在 道教伦理观的发展史上是有重要地位的。
首先他提出了道教论理观上的性二元论说。董清奇一方面吸收了《道德经》中关于“常无欲”的至清至静的先天体性与“常有欲”有情的后天体性的思想;另一方面,又吸取了 宋明理学关于“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性二元论思想,并把二者揉合起来,提出人有两种人性——真常本然之性与性动欲生之性的观点。所谓真常本然之性,亦简称真性或先天纯善之性。由于真性体现了道的本性,因而清静无为,不生不死永恒常存。他说:“人老性不老,人死性不死,真性常往来,就是人不知”。“人老是身死是身,真性何曾有老嫩,凝住元阳永不散,尘事未了还转人”。他认为这种真性又是封建纲常在人心中的体现,真性与天理是互通的,“人无天理难见性”。“古来英雄好内修,忠孝节义常不昧,四般得一能凝神,神聚自然登神位”。因此,这种真常本然之性,又是体现着天理的纯善之性。所谓性动欲生之性,即后天“欲理相杂于方寸”之性。真性本来是“虚极”、“笃静”她但是性心一动,就会有欲望出现,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出现。他认为五官之动,皆主于心性之动。“六门能走神,主意全在心。心里想要听,耳里能走神;心里想要看,眼里能走神;心里想要言,口里能走神;心里想闻香,鼻孔能走神;心里想尝味,舌尖能走神;诸事全不想, 自然闭六门,六门照常关,才是真养神”。“心动神移,乃是入苦之根蒂”。“妄念一动,下生百端”。这时就会产生各种私欲妄念。正由于后天的性动欲生之性,是“欲理相杂于方寸”之性, 因而它既包含着善性,又包含着恶性;既有人性,又有兽性、畜性;既有正心性欲念的变化。不断地“自己搜求自己过,搜出己过揭己短,时时刻刻恨自己,恨己不该处事偏”。因此,他不仅提出如前面已说到的除十欲的体系,而且对除每个方面的欲,从不同层次上讲的比较详细,甚至一时暂起心念之欲,也被敏锐地抓住加以针贬。第三,他虽然在许多地方把“欲”等同于“非”,“欲即是非非即欲,将欲除完道自成”,从而笼统地提出要除一切欲。但是,在有些地方他又正确地将欲区分
为两种——公欲与私欲、正欲与邪欲,提出要竭力实现公欲,坚决制止邪执。“欲动念起分邪正,全凭此处拿主张。是正当为是邪止,保管永不丧天良。利己处事总不公,处公先将利己亡。就在是处固人身,异说别的全是狂”。又说:“是邪当止心莫思,是正除死方才休。假若是邪不能止,是正当行不能行。如此之人不可交,赶早断绝莫恋情”。他对欲望作出两种性质不同的区分采取两种不同的行为,这在以前的道教伦理思想中是不多见的。
再次提出了—套换性除欲的修养方法。涤除种种私欲的过程,从来质上来说,就是—个换心换性的过程。“谈起修行玄妙法,公讲换性是根芽”。“公要换性有何难,先将世情齐放下,一盏孤灯照内观,克去畜性还天理,日久化成蓬莱苑”。除欲的具体方法,可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对除欲要有一个认真、自觉的态度,一丝半点私欲都不放过;第二,要以天理作为言行的准则和尺度,经常主动地用它来衡量、检查自己,不断搜求自身的过错、短处,制服自性合于天理;第三,除欲要除到根本上——改性换心,方能挖苗断棍;第四,修道者不仅要除欲,还要苦己利人、积功累行,刻苦磨炼自己的道性道功。只有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坚持不懈地去做,才能除去种种私欲,克去心中包含的畜性,达到“天理复还返淳朴,得见从前旧主人”①[“旧主人”即指先天本真之性。]的精神境界。
2.商明修:《六骰堂》
商明修,道号涤斋子,籍贯及生年不详。他原是清朝一个拔贡,民国初年到八仙庵,直至1945年羽化,一直担任八仙庵的都讲。在民国年间那次戒坛中,还任过登箓大师。商明修对道教教义研究颇深,著有《道德经章句求解》、《六骰堂初稿》等。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六骰堂初稿》一书。
《六骰堂初稿》刊印于民国庚午年(1930年)全书共约字1.1万左右。该书封面上虽有“涤斋子商明修大师职八仙宫都讲时著”字样。但该书除收有商明修的著作外,还有刘止堂先生两篇文章。一篇名曰《正伪》、另一篇曰《问道对》。刘止堂先生亦名刘沅,他是否常住八仙庵?担任过何种职务以及个人生平情况等,经调查均无人知晓,只好暂不介绍。这里仅就商明修著作的内容简介于后。收入《六骰堂初稿》中的商明修的著作有四个图解和两篇文章。他用六骰子排解河洛周易, 曰统万数之始,由此一至六爻, 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又生万物,变互错综无穷,并推此前往,贯彻始终。把老庄之学及各教之哲义都包容其中。他用六骰子所推衍出的四个图是:一曰道化经纬图,二曰天地生腐图,三曰阴阳度数表,四曰有为日用属。四图之下均有详细的文字说明。他用这四个图解解释道教教义,虽不失为一家独到之言,但其义古奥坚深,非一般人所能理解。
两篇文章的第一篇曰《陕西道教六骰堂发蒙解》,其主要内容是讲解道教教义的基本知识。它从什么是道,什么是宗,什么是教讲起,进而对道教所推祟的三清教主,结合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作了解释,并提出玄门进德修业了道之法,接着对道教的一体二用之行、道藏的基本内容、道教的五乘之法,昼夜之功课等,进行了解说。正如该文题目上所标明的,这个讲稿是对修道初学者的一篇“发蒙解”。第二篇曰《道教古今一系源流》,该文以道教的古今源流接续为主要内容。它从黄帝之道讲起,黄帝三访腔峒老人,得广成子发明清虚至道之旨;继有老子道德五千言之教。并且道中又有分支杂术之学,包括有奇门地理、星纬卜术、医学兵阵各件。继道于老子后存者,有老子24大门人,其中如列御寇——冲虚真人,著冲虚经书八篇,尹喜——文始真人,著文始经书九篇,庄子——华南真人,著华南经传于世等。后又有东华帝君,为领老子全真派而降世,老子命掌玄都律坛,‘行持三坛戒律。以后又相继接传于正阳帝君(钟离权)、孚佑帝君(吕洞宾)、至重阳帝君(王喆)时,他在齐鲁力度七真,躬行事毕,传于邱长春。邱创龙门派,受元帝命,选招天下道众,演说三坛大戒,后再传于赵真人。就龙门宗来说,如法代代接传,今已传至第22代。
3.王理仙方丈《论“道”》①[王理仙,全国道教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道教协会第一届常务理事。西安市道教协会名誉会长,西安市道教协会常务理事 西安市政协委员、八仙宫领导小组组长.]
1989年王理仙入续北京白云观律师,在传戒期间,曾有记者请教过关于“道”的精义问题,以下是记者作的谈话记录的择录:
共2共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