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蟾的生平:本姓葛名长庚。为白氏继子,故又名白玉蟾。字如晦、紫清、白叟,号海琼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南宋时人,祖籍福建闽清,生於琼州。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於书画,曾举童子科。及长,因「任侠杀人,亡命至武夷」。後出家为道士,师事陈楠九年,相从流浪各地,尽得其道法。嘉定五年在罗浮山得陈楠付嘱。陈楠逝後,白玉蟾游历於罗浮、武夷、龙虎诸山。时而蓬头赤足,时而青巾野服,「或狂走,或兀坐,或镇日酣睡,或长夜独立,或哭或笑,状如疯颠」。嘉定十年收彭耜、留元长为弟子。十一年宁宗降御香,玉蟾「为国升座」,主国醮於洪州玉隆宫,後又於九宫山瑞庆宫主国醮。十五年赴临安,伏阙上书,言天下事,「沮不得上达,因醉执逮京尹,一宿乃释」,然臣僚上言其以左道惑众。此後即隐居著述,致力於传播丹道,正式创建内丹派南宗。卒後封「紫清明道真人」,世称「紫清生」。
思想:其道法以宇宙生成论和精、气、神为其内丹学说的基本理论,掺揉儒家易学、佛教禅学的「知止」说。认为「人身只有三般物,精、神与气常保全。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岂知此精此神气,根於父母未生前。三者未尝相返离,结成一块大无边。」他主张性命双修,先性後命,其理论融摄佛家与理学思想。既纳《易》学以阐丹法,又称「圣即仙之道,心即佛之道」,融道教修命之术与佛教养神之方於丹道一炉之中。白玉蟾又兼通大洞法 ,斋醮科仪,尤以神霄雷法著称。他主张以内炼为基础,雷法与内丹术相结合。认为雷法与符咒的灵验与否,主要以行法者的内炼功夫高下而定。而内炼功夫,全赖心之作用。他称「法是心之臣,心是法之主,无疑则心正,心正则法灵,守一则心专,心专则法验,非法之灵验,盖汝心所以。」且认为符咒召役的神灵实为行法者的精气所化。
影响:其内丹学说之风格与张伯端、石泰有所不同。张伯端以顿悟圆通释内丹还虚,白玉蟾则谓「至道在心,即心是道」,纯以禅理入道。又寓内丹於雷法之中,使南宗修持具有「内炼成丹,外用成法」的特点。对五代以後道教的修炼方术有较大影响。他在云游途中,先後收留元长、彭耜、陈守默、詹继瑞等为徒。并且「四方学者,来如牛毛」。打破张伯端至陈楠以来南宗单传的历史。复归武夷止止庵即传道授法,正式创立金丹派南宗。他还取汉天师「二十四治」法,按「师家曰治,民家曰靖」的传统,立「靖」为建宗传法之所。
著作:《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後由彭耜编为《海琼玉蟾先生文集》)、谢显道编《海琼白真人语录》、《道德宝章》、《海琼词》、彭耜编《海琼问道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