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用户名
请输入密码
司马承祯

    司马承祯的生平:司马承祯(647--735),唐代著名道士。字子微,法号道隐,河内温人。出生官宦世家,自少笃学好道,无心仕官之途,喜方外游。师事嵩山道士潘师正,勤学苦读,深得潘师正赏识,得受上清经法及符 ,导引,服饵诸术,成为上清派第四代传主。後遍游天下名山,隐居在天台山玉霄峰,自号天台白云子。他与当时达官雅士陈子昂,李白等十人交往甚密,时人称为“仙宗十友"。


    与皇帝的道缘:武则天闻其名,召至京都,亲降手敕,赞美他道行高操。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召入宫中,询问阴阳术数与理国之事,他回答理国应当以「无为」为本。甚合帝意,赐以宝琴及霞纹帔。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派遣使者迎入宫,亲受法 。开元十五年(727年),又召入宫,请他在王屋山自选佳地,建造阳台观以供居住。并按照他的意愿,敕在五岳各建真君祠一所。他善书篆,隶,自为一体,号「金剪刀书」。玄宗令他以三种字体书写老子道德经,刊正文句,刻为石经。他逝世後,追赠银青光禄大夫,谥称「贞一先生」。


    道教思想:司马承祯汲取儒家的正心诚意和佛教的止观,神定学说,阐述道教修道成仙理论,认为人的禀赋本有神仙之素质,只要「修我虚气」,「遂我自然」,与道相守,即可成仙。在其所著《坐忘论》中,提出了修道的七个「阶次」。又把修道成仙的过程分成五道「渐门」,并称「神仙之道,五归一门」。他认为又可将五渐门,七阶次概括为「简缘」,「无欲」「静心」三戒,并称「勤行此三戒而无懈退者,则无心求道而道自来」,认为学道者达到「内不觉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与道冥一,万虑皆遣」,「彼我两忘,了无所照」的境界,即成为神仙。其道教理论对後世道教修炼理论的发展和北宋理学的形成,皆有一定影响。

[评论][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