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用户名
请输入密码
阴阳五行

    战国时,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五行说广为流行,被秦汉道家、儒家和神仙方士以及後世道教所吸取。调阴阳、顺四时、序五行、以政令配月令的思想,成为汉代人普遍的看法。早期道教经典中也充满了阴阳五行思想。《太平经》之言「以阴阳五行为家」,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认为天地之性是由阴阳所构成的。《老子想尔注》讲阴阳之道,主张「和五行,令各安其位」。《参同契》以《周易》卦爻配阴阳五行,用以说明修仙炼丹。《黄庭经》以五脏配五行,用阴阳之气炼形养身。阴阳五行学说成为道教内外丹学的重要理论依据。道教教义也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的义理并大量采用阴阳五行学的名词术语。
    道生阴阳、五行:古代中国人民在对天文星象和地上的事物进行观察时,注意到「天则有日月,地则有河岳(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元素(五行)」,从万物的对立统一和交替流转,抽象出「阴阳」概念来表达事物对立统一又互相转化的关系,并抽象出「金、水、木、火、土」这五种「比相生、间相克」的基本原素。在先秦时期,一些特别重视阴阳五行学说的人演变成以阴阳五行说为中心思想的「阴阳家」、「五行家」、「阴阳五行家」。
    五行学说概念:战国时期,阴阳五行学说盛极一时。有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解释季节和农事的;有以「阴阳消息」、「五德转移」来解释王朝的更替,其中尤以邹衍为最著名代表。後来发展成「天人感应」的神秘思想,认为自然界的灾异等变化与人类社会的善恶吉凶有感应关系。五行又与五德、五方、五帝、五佐、五执、五治、五兽、五音、五神等配合起来,构成由「五」组合的宇宙图式。其中把五位祖先列为代表五行的五帝,分掌五方、四时,而与五星、五色、五兽等相对应,象徵祖先神灵与五行结合以支配世界的意义。这就发展出了五方五色神。五行思想与鬼神信仰相互影响,是道教的鬼神系统和理论成分的重要来源之一。

[评论][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