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宫位於广州市越秀山南麓,为百粤著名道场,已有1600余年历史。据载,东晋元帝大兴二年(319年),南海太守鲍靓为其女鲍姑建造了一座修道行医之所,因其地处越秀山脚下,故而取名为「越岗院」;又因其位於市北,後人又称为「北庙」。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朝廷钦天监来广州,对当地乡绅说:「天卫三台列宿,应运照临穗城。越秀山气势雄厚,应将越岗院改为三元宫,祀奉三元大帝,以应天上瑞气。」当地乡绅一致赞同,遂集资将越岗院改建为三元宫,塑三元(上元、中元、下元)神像於正殿,移鲍姑像於偏殿。至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平南王尚可喜、巡抚李栖凤来宰粤郡,逢大旱,经乡绅要求,敦请罗浮山冲虚观住持杜阳棣来穗求雨,乃大降甘霖。官民欢悦,遂请杜阳棣住持三元宫,由尚可喜发起集资扩建殿堂,先後修建了山门灵官殿、正殿三元殿、钟鼓楼、吕祖殿、鲍姑殿、老君殿、玉皇殿、斗姥殿以及若干道舍。
杜阳棣本为明末进士,曾任主考官,明亡後,不愿为清朝官吏,遂隐居罗浮,任冲虚观住持。後又兼任广州三元宫、惠州元妙观住持。羽化後三观激烈争其遗体,互不相让,最後由官府判定,认为杜原住罗浮,且是名山,应归葬於名山;衣冠归三元宫,建衣冠冢;遗像归元妙观,悬於祖堂以资纪念。
同治年间,有武士黄宗胜,曾随黑旗军刘永福在安南与法军作战,屡立奇功。退役後任三元宫住持,两广总督瑞麟送一匾曰「护国佑民」,悬於殿前。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三元宫住持梁宗琪将本宫田产六百二十三亩尽数拨出,兴办「时敏学堂」,为国家培养人才。朝廷敕赐「葆光励学」横匾,悬於山门上。
抗战期间,三元宫遭受严重破坏。光复後,由住持何诚瑞募化重修。「文革」期间,道友被迫离宫,所有神像、文物荡然无存。从1982年起,广州市道教协会开始了全面的修复工作。目前三元宫已焕然一新。整个宫观依山势而建,殿阁逐级而上,院落隐於林木之间,清虚优雅,堪称岭南之胜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