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南20公里处的贵溪县境内,是第一代天师张道陵最初修道炼丹的地方,为道教正一派的祖庭。山之得名,一说两峰对峙,状若龙虎;一说张道陵在此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现。龙虎山景色秀丽,风光奇特,素有「形似武夷,神似桂林」之称,为道教洞天福地中的第三十二福地。
据道书记载,张陵第四代孙张盛在三国或西晋时已赴龙虎山定居,以后天师后裔世居龙虎山。龙虎山较早的道教庙宇是唐会昌(841-846年)中所建的真仙观。至宋代,张道陵后嗣渐受朝廷重视,龙虎山道教随之兴盛。宋代龙虎山拥有大批道教宫观,着名的有上清宫、正一观等。至元代,张道陵后嗣被封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龙虎山、茅山、阁皂山)符箓。
明代前中期,龙虎山道教续有发展。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除熟谙家传符箓教法外,亦精通内丹术,且较熟悉儒家经籍,为当时的着名高道。明中叶以后,特别是清代,朝廷对张道陵后嗣的待遇多加贬抑,龙虎山道教渐趋衰落。
龙虎山地区在道教兴盛时期,曾先后建有十大道宫,八十一座道观,五十座道院,十个道庵,其繁荣景象于此可见一斑。然自汉至今,桑海靡常,多数宫观早已废圮,山野茫茫,无可辩认。保存至今者只有天师府。
天师府:全称「嗣汉天师府」,又称「大真人府」,坐落在上清镇的中部,是历代天师起居和祀神的地方。初建于宋代,现在的建筑大部分为清代所重修。它坐北朝南,以府门、二门、私第为中轴线,修建了玉皇殿、天师殿、玄坛殿、法箓局和提举署、万法宗坛等,从而把宫观与王府建筑合为一体。
天师府具有特色的景点主要有:(1)府门,系1990年重建,有三个大门,中门正上方悬「嗣汉天师府」直匾一块,金光夺目。前正中两柱挂有黑底金字抱柱对联:「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2)元代铸造的9千斤重铜钟和元代大书法家赵孟俯手书的大石碑。(3)「灵泉井」,据传系南宋着名道士白玉蟾奉天师法旨所凿。(4)玉皇殿。此处原是天师的演法大堂,初建于明嘉靖五年,1992年大堂破损拆除,改建为今天的玉皇殿。(5)私第,是历代天师的住宅。天师私第分前、中、后三厅。前厅是天师府的议事之所。它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1985年改为天师殿。天师殿正中大柱擎起的穿枋上有三块金匾,中为「道契崆峒」,系民国三年(1914年)袁世凯赠给第62代天师张元旭的。中厅原为内客厅,系接待贵宾之处,誉为「壶仙堂」。后厅又叫「上房」,是天师食宿生活之处。中堂上挂有干隆皇帝赐给第56代天师张遇隆的匾额「教演宗传」。(6)万法宗坛,它是张天师作为道教教主掌管天下道教事务的象徵。
整个天师府规模宏大,古朴典雅,不愧有「西江无双地,南国第一家」之称。
历史沿革:祖天师创教後,闻巴蜀巫教 气为害,遂入蜀治理,拓展道教,用符水咒法为人治病 灾,教民取盐之法,深受人民爱戴。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携祖传印剑自汉中迁还龙虎山,并於山间建「传 坛」(即今太上清宫),每於三元日登坛传 ,开科范以为常。其後,天师子孙世居於龙虎山。宋徽宗崇宁四年,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袭教时,始建於上清镇关门口,元延佑六年迁建於上清镇长庆里,後又迁今址。因元时封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为「嗣汉天师」,掌江南道教,遂称「嗣汉天师府」。张天师绵绵相传至今凡六十四代,备受历朝皇庭所尊崇。尤以唐、宋、元、明为甚,从唐代起对张天师迭有封号,如法师、国师、先生、真君、大真人、大夫不一而足,有不少天师官居一品,位极人臣。一九八三年,国务院将天师府列为全国重点宫观保护单位,及全国二十一座重点开放道观之一,多次拨款修复,并先後成立了由道众组成的龙虎山道教协会和天师府管理委员会。八五年开始,先後举办了祖天师、玉皇大帝圣像开光醮典和龙虎山道教文化学术研讨会。九一年起,恢复对海外道徒传度授 醮仪,九五年恢复了全国正一派道徒授 传度活动。
天师府:现存的天师府殿、堂、楼、阁等多为清乾隆、同治时依旧制所修葺。整个建筑以三省堂为中心,分东西中三路而成八卦形,为道教独有的建筑风格。私第为一王府式样的建筑群,是中国现存的「大府第」之一。主要建筑有:府门、二门、大堂、私第、家庙、万法宗坛、法 局、提举署、玄坛殿、灵官殿、真武殿、书院、纳凉居、敕书阁、库房等二百五十多座楼房,占地四万多平方。院内古钟、古碑、古井等文物俯拾皆是。
四大法宝:张天师有四大传家法宝,一是「三五斩邪雌雄剑」,二是法印「阳平治都功印」、三是符 (符有护身、镇妖、镇宅等三十六天将符。 有各种经 、 像);四是宝物:天蓬尺、玉笏、玉冠、拷鬼桃杖、令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