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随著华人的移入而带到新加坡的。道教在新加坡的传播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19世纪,新加坡没有专掌神事的道士,信徒们按中国传统习惯自行设坛建庙,焚香膜拜。据说新加坡最早的道观是建於1796年的顺天宫。该宫供奉福建民间信仰的大伯公。早期的道观还有:①金兰庙,传说为流亡到南洋的反清复明义士所建。他们义结金兰,共图反清大业,故名其庙曰「金兰庙」。该庙供奉清水祖师和包青天。②天福宫,是新加坡最具影响的道观。建庙所需石栋、梁柱、砖瓦、琉璃等物,都由福建移民从中国用大帆船运来,历时20年方告修成。天福宫主要供奉天后妈祖。1973年,新加坡政府列天福宫为国家古迹。③忠义庙,供奉关帝、玉皇、大伯公等神。此外,随著华人的大量移入,来自中国不同地域的人士建立了各地域帮属的庙观,数量众多。
第二阶段:自本世纪20年代後,开始有中国南方省籍的道士陆续到新加坡,设立道坛,执掌道观和从事科仪活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新加坡的道士有福建帮、福州帮、兴化帮、广东帮和客家帮,其中以福建帮的人数最多,影响最大。
第三阶段:新加坡建国以後,道教发展趋於团结化及学术化。1979年,新加坡成立了三清道教会。该会在1985年举行了盛大的「全国水陆空超度大法会」,吸引了数十万人参拜。1990年三月,由三清道教会与其他27个道教组织联合发起组成了新加坡道教总会。道教总会於1994年举办了道教文化月活动,邀请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道教代表团共同举行斋醮仪式。1996年又成立了新加坡道教协会。该会已举办了三届大规模的道教节活动。该会还准备开设道教研究院,研究道教思想,弘扬传统文化。